“恒河,印度的母亲河,哺育了无数人的生命,也送走了无数人的灵魂。”在印度,一直有火葬的传统习俗,而恒河又是这古老习俗的见证。印度北方邦的文化古城瓦拉纳西,就坐落在恒河之滨。那里的焚尸场也驰名世界。我就曾亲自参加过一次完整的火葬仪式。
印度教徒们深信,恒河是高山之王喜马拉雅山的女儿,其源头是天上的银河,因此恒河水能够洗涤和净化灵魂。有些人甚至在临死前到恒河边等待死神的接引。两岸居民则将死者的遗体抬到河边火化,让河水把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堂。
几年前,当我在印度进修时,就是在瓦拉纳西恒河边的焚尸场上,按照印度教火葬的习俗送别了自己的恩师。刘老师是在印度高校授课的北大学者,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位上。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十分悲痛。经多方协商决定,丧葬仪式按印度教习俗就地举行。遗体告别的时候,校方代表、刘老师在印度的生前好友都来了。有人献上花环和玫瑰花瓣,有人双手合十鞠躬致意。为了尊重中国人的习俗,校方还特地请来一位泰国和尚念经。简短的仪式结束后,遗体被抬上卡车,由我代表家属到恒河边去执行最后的火化仪式。
卡车一路颠簸,来到恒河边的焚尸场。那是一片不大的空地,高出河面些许,已经有好几个柴堆在燃烧。几个手持长杆的人正在控制火势。这些人就是专门从事运送、处置和焚烧遗体的“旃陀罗”(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中的一种)。
在更高一些的河岸上,有几个卖花环、玫瑰花瓣、檀香木屑和酥油的小贩,一见有人来便上前兜售。这时,有几个人正抬着一具遗体从河岸上下来,后面跟着送葬者。抬遗体的人一边快步走一边有节奏地念诵着:“拉姆,那姆,瑟迭咳!(意思是“罗摩的名字是真理)”遗体用布裹着,分不清是男是女。他们把遗体抬到河边放下,送葬的亲友们便随之离去。我想,也许普通的信徒都是这样,把遗体送来就算完事,没有人再去观看燃烧的过程。
据印度朋友介绍,通常火化仪式要三四个小时左右,之后即由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将骨灰和木炭一股脑儿地推到河里。
为我们火葬仪式准备的木柴堆已被搭起。那柴堆呈长方体,是用胳膊粗细的木头横一层竖一层交错架起来的,高和宽都不到1米,长不到2米。在现场工人的指引下,遗体被径直放置其上。因为恒河是由东向西流,所以遗体的头也朝向西方。此时,有人提醒我,让我先拿掉遗体上的花环,扔到河里,再从河里捧点水洒到遗体上。有人拿来两纸包檀香木屑撒到遗体上,又把一瓦罐凝结的酥油抠出,倒上。据说,火化时加檀香木屑是为了使气味变得好闻,而加酥油是为了助燃。这种加檀香和酥油的做法在当地还属于比较奢侈的行为,只有比较有钱的人家才舍得。
该点火了,有人递给我一把蒿草杆,让我从旁边的火堆里引燃,双手举着,围着柴堆顺时针转圈,一般要转7圈。停下后,我将蒿草杆放到柴堆底下的缝隙里。岸上有人喊:“可以了,上来吧。”同时工人们七手八脚地将别人火堆里烧得正旺的木炭拨过来,帮助引燃了柴堆。
静候了三个多小时,遗体终于火化完毕。我来到柴堆旁,拿出一个黄铜首饰盒,用木棍将其中一些灰土拨进盒内,准备带回国内,安放到八宝山。这个工艺考究的首饰盒是印度朋友陪我在集市上挑选的,因为印度人没有保留死者骨灰的习惯,所以买不到骨灰盒,只好用它充当了。
第二天一早,校方特地在恒河上租了一条小船,印度朋友陪着我们去恒河中央撒骨灰。这是为中国人特地安排的。浩瀚的水面风平浪静,烟波缥缈,我们一面撒着骨灰,一面缅怀着离我们远去的亲人。通过这种异国的特殊纪念方式,刘老师的在天之灵将会得到慰藉。
中秋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彩灯、月饼……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欢乐祥和氛围。其实,早在魏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中秋赏月的活动,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尝新酒上市……饮食可谓非常丰富。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传到民间,只是当时还不叫“月饼”,而是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月饼成为中秋节节令食品,这一习俗也在民间彻底流传开来。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图案印在月饼上,更加惹人喜爱。
到了清朝,月饼的制作技巧越来越高。《随园食单》记载“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读来令人垂涎欲滴。
而且,如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卜状元”的习俗。简单说来,就是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放,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按照点数大小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取相应的月饼吃掉,其乐融融。
除了吃月饼以外,中秋节的习俗还有祭月、拜月、赏月、燃灯等。民俗专家萧放解释,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那个时候,男女拜月的愿望不一样。男子一般希望科举考试能取得好功名,女子则希望能够拥有美丽容颜。”萧放说,随着习俗演变,明清以后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由于地域原因,以拜月赏月为中心,各地中秋风俗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过去在北京,“兔爷”可算是过中秋的标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这么描写过:“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不止孩子们喜欢,大人也会拜拜兔爷求个吉利。
古代,在浙江一带,观潮算得上是中秋时的一件盛事,据说,“中秋观潮”早在枚乘的《七发》中已有所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创作的《八月十五看潮》诗中也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可知此风俗由来以久。
“中秋节南北地区习俗差异不大,北方偏重亲人团聚,南方户外活动比较多。”萧放说,除了拜月、赏月之外,较为典型的民俗活动还有烧宝塔灯、放孔明灯,偷月亮菜等,一家人会在中秋当天团圆饮酒、吃新米饭,“此时,未来女婿上门送礼提亲”。
(2017-10-05)
重阳节能回娘家吗
重阳节能否回娘家呢?其实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因为有些地方是比较忌讳重阳节回娘家的,而且有重阳节回娘家会给婆婆带来灾祸的说法。但娘家人怕女儿在婆家受气,会有送花糕的习俗。而有些地方则没有这个忌讳,像广西地区很多嫁出去的女儿,都会在重阳这天回家拜山“扫墓”,以祈求一家幸福平安。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不太在乎这个讲究。加上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本来就应该给老人送祝福敬孝道。因此,如果大家没有重阳节不能回娘家的讲究,一定要回娘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帮助老人干干活,尽点孝心。
其他不能回娘家的日子
新年
在一些农村地区,新年的第一天出嫁的姑娘必须要在婆家住,不能在娘家过年,只能在初二那天由娘家叫了才能回去。据说是出嫁的姑娘在娘家过年会对娘家不利。
正月十五
在农村正月十五特别热闹,正是村子里面赏灯遛百病的时候。这天也不能回娘家,还有看了“娘家的灯,罢了娘家的根”一说。这个在农村都避之不及,其实哪里有那么邪乎,只是思想在作怪。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不能回娘家,这个习俗是以前为了让媳妇早点回婆家,后来流传成了这样的习俗。婆家人也会在二月二的时候接媳妇回家,也叫接姑奶奶。其实二月二以后就开始下地干活,家里面的事情也需要媳妇把持。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在农村把清明节看的很重。而且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上坟的,据说是娘家怕别人说闲话,认为自己家里没人。
五月五
有句俗话叫:五月五,管婆婆。这天也不能回娘家,如果这天回去了会对婆婆不好,农村最注重孝道,及时没道理,也怕别人说闲话。
半年
在很多地区流行着过半年的习俗,而且这天和过年一样的热闹,这也意味着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农历六月初一这天,虽然是半年可也带着年,这天也不能回娘家。
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是鬼节,这天也不能回娘家。是什么原因也已经无从查起,但还有人依然还遵循着这样的一个习俗。
冬至日
在农村有“冬至不过冬,过冬死公公”的说法,冬至的时候不能吃娘家饭,必须要回娘家,否则对公公不好。一直想不明白,冬至回不回娘家跟公公有什么关系呢,恐怕现在也没人知道,但是大家都不会故意违反。
(2017-10-20)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是一年一度的
重阳节
,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
出游赏秋、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
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
老人节
,
倡导
“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
。
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除了以上这些普遍的节日习俗,
你知道吗,全国各地的习俗有些许不同,
你的家乡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呢?
江西省
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
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现象,
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
一片丰收之景,蔚为壮观。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
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
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
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
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
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邹平在重阳祭祀范仲淹,
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
忌回娘家过节,
所谓“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
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
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
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
除非亲友家有丧事,
才往灵前哭拜。
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
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
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
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
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
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
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
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
称为毛豆节。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
称为“风槎”。
广东省
连川重阳,
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
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
并系藤弓于其上,
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
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
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这天,
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
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民间旧俗,
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
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晋南地区,
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
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
成为节日的盛举。
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
“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
“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等名言。
河南省
南阳市西峡县被授予“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
并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
“中国
·
西峡重阳文化节”。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的还是喜欢工匠作品的,都推荐你添加公众号:匠粉(jf2878)或者匠粉个人号“89470162”,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给我们评论提出,匠粉期待你宝贵的意见!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非遗,欢迎转发匠粉此文章!
(2017-10-26)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下面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下这些重阳节民俗。
中式家商城-重阳节活动
一、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二、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四、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五、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在这些民俗之外,不同地区的习俗也各不相同。下面来看看其他地方比较有特色的重阳习俗。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延伸阅读:重阳节的来历与起源
重阳节的来历 :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注中式家,中式家商城带你玩转九九重阳
缅甸花梨多功能棋盘
(2017-10-21)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美好明天”: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开心,快乐
网友“ST”:严防假鱼混世
网友“假行僧”:可惜这样的传统 现在都被商业化
网友“密封圈”:祭鱼神的方式就是给他烤了?
(2017-10-13)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古以来,都没人能逃得过死亡,这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人生就是一个生死轮回,从生到死,从小变大在变老变没,都是一个永恒的定律!但是人死后为什么要盖住脸呢?跟着 51 养生网小编了解一下吧。
人死了一开始都是要用东西盖住脸的,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这样,地方不同,习俗自然有所不同,所以各位客官别钻牛角尖。相邻的两个县城,方言还不一样呢。
人死后,一般都是把他放平,仰面朝天,在脸上放一张黄纸或者是黑纸,这并不是说迷信,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首先要停尸几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各地都一样,只是时间不同罢了。停几天,不急着下葬,一方面是供亲人看最后一眼,另一方面就是怕是假死,确认是否是真的死亡。
脸上盖纸,也是一种检验的手段,黄纸非常的轻薄,如果这个人尚且有呼吸,那可能呼吸的缓慢,但是时间久了,纸就会被打湿以此来检验。
但是历史上发展到如今,有些地方改成黑布了,这个功能也就消失了。
上述是说法之一,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怕阳气从五官中出来,这样尸体就只剩下阴气了,死者就会变的很难看,为了避免吓到周围人,就用东西盖住隔离。
实际上人死之后,时间久了,脸有所变化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候为了避免吓到人,也是为了让别人记住美好的一面,就会盖个东西这也很有道理。
那么历史上最早是谁这样做的呢?
追溯起来,就是伍子胥,他劝吴王杀了勾践,没想到,吴王却听信小人的,不信他的,久而久之对他有了隔阂,直接给了宝剑让其自尽,伍子胥临死的时候,让人挖了他的眼睛挂在城墙上,说是要看吴国怎样被灭。
最后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吴王死前,给身边大臣说,让在他死后,一定要用布盖住脸,自己在地下没脸见伍子胥。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有记载的用布盖脸的说法。
上述盖脸原因,只能说是众多说法中,比较靠谱的几个。相信有些地方,还有不同的说法,因为历史上这个习惯有几千年了,有地区差异也是很正常。
死亡是一个让人害怕又神秘的词,很多人对于死亡这个词都感到避讳,但是所有人都会面临死亡。有关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大约会有 100 人死亡,那么,人死亡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死亡之后的 48 小时内会有哪些变化呢?
人死后 48 小时所发生的变化,想必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虽然在自己死去之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但是还是想了解下这个神奇的变化过程。
简单来说,30 分钟后,脑细胞全部死亡。2 小时后,尸体变凉。12 小时后,尸体彻底僵直。
当然可能还会出现很多科学上的论证说法:48 小时后,整体重量减轻 21 克 ( 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 ,这个发现在科学界已被证实。
之后就会出现尸斑、尸臭、尸绿和膨胀以及白骨化等系列变化过程。
总的来说,死亡之后很可怕,所以在活着的日子里,大家还是好好珍惜享受每一天吧!
人死亡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死亡 1 分钟后:已经凝结在一起的血液开始导致全身的皮肤变色。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肠和膀胱开始排空。
死亡 3 分钟后:脑细胞开始成批的死亡。高等思维的过程 - 例如考虑怎么才能不死 - 或生前对不起谁 - 终止。
死亡 4-5 分钟后:瞳孔放大并开始失去光泽。眼球已经开始从球体慢慢变平,因为这时身体内已经没有血压了。
死亡 7-9 分钟后:脑干死亡。
死亡 1-4 小时后:身体肌肉开始僵硬,并使头发竖立,也就是这个原因,人死后看上去头发长长了。
死亡 4-6 小时后: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开始使皮肤变黑。
死亡 6 小时后,肌肉仍然会痉挛。一些厌氧性的生理反应仍然在继续。
死亡 8 小时后,身体已经彻底凉了。
死亡 36-48 小时后,尸僵现象开始消失,身体重新变软,柔软到可以去表演柔术杂技。
死亡 24-72 小时后,由于身体内存在大量细菌,体内富含蛋白质的各内脏开始腐烂,而胰腺开始消化自身。
人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如果尸体被冷冻,某些细胞 ( 如精子、软骨 ) 还能活得更长 ( ps:有时男性在死后几天还能长胡茬子。但这与活细胞无关,是因为皮肤下陷导致胡茬子冒了出来。 )
(2017-10-13)
古代史料中多次明确记载有匈奴“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简单的说,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主要在古代战争时期常见,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这种习俗主要在游牧民族盛行,《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来若提单于为妻。和甸奴同时的乌孙人同样有此风俗。汉解优公主先嫁给乌孙岑阪。岑阪死,从兄弟翁归靡继王位,“复尚楚主解行”。
至于为什么匈奴人有父卒,子娶父妻,兄卒,弟娶兄妻之习俗?
这种风俗,应从匈奴人所处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特征去理解。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正值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时期,氏族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仍有许多的遗留。蒸母(虽不是生母)、报嫂的风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仍是以氏族对氏族,而不是以个人对个人。女子嫁到夫家,她不仅属于夫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同时也属于夫家氏族中的一个氏族成员。如果夫死之后,妻若改嫁,其势不仅脱离夫家,而且也脱离夫家的氏族。为了把她们约束在本氏族之中,除生母外,全由儿子或兄弟继承她们的婚姻关系,使她们不能脱离夫家的氏族共同体而单独采取个人行动。
在匈奴人的婚姻关系中,除了有“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还有一种婚姻关系即“和亲”。大单于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女儿们,作为拉拢对发展、巩固自己民族有利的势力的政治外交手段,使其为我所用。如汉武帝时,汉歙(xi,音西)侯赵信,(原归附汉朝的匈奴小王)投降匈奴,因为他长期在汉,熟悉汉朝的军、政情况,大单于遂封他为“自次王”(意为尊重他仅次于单于自己),以姊为妻之,与他共谋图汉。以上这些婚姻现象,匈奴人一直延续至公元4世纪初。自匈奴之后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有这种习俗。
虽然活着是这样,但在母嫂死后则是和原来的丈夫合葬。通俗来看,匈奴人将妇女作为财产看待,父亲去世,继承人将继承其全部财产,自然包括女人!
(2017-10-12)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们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习俗
古代的时候,古人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吟诗作对、登高赏菊、饮酒吃糕、插茱萸等。
那就详细的为大家回忆回忆古人的重阳佳节习俗:
1、吟诗作对篇
在众多描写重阳的诗篇中,大家最熟悉应该要数这几篇诗句。小编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唐)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还有很多描写重阳的经典的诗篇,小编就不在此为大家一一列举。
2、登高赏菊篇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3、饮酒吃糕篇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4、插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今又重阳
说完古代的,那回归到当前。提前为你准备好今年的重阳节日计划。
现在的人们,重阳节日活动最重要的当数思亲。同时,重阳节也是我国的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重阳佳节,我们可以为家里老人做哪些事呢
①为爸妈做一顿可口的晚饭,让他们知道,独自在外你一样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②泡一壶茶,和爸妈安静聊一个下午;
③陪爸妈出去走走;
④照一张全家福;
⑤带爸妈看一场电影;
⑥帮爸妈清理一下电脑,多教他们点使用技巧
⑦一起逛街,给爸妈买一件他们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
⑧
如果不在爸妈身边,我们可以早早的给父母打个电话,送去节日的祝福和关心。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兴趣、活动等方面的原因,就会和子女们的距离逐渐拉开,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冷落感。我们往往因为工作、生活的烦恼忽视了父母的需求,每当受了委屈或者挫折,就想起了父母,似乎父母永远是庇护我们的那颗大树,却没想过大树也有老的那天,也需要儿女的关爱来滋润心田。
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单向施予,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人生旅程!添加微信:
edu9768
加入到与老师的互动中来,共同学习成长!
(2017-10-24)
对于泡温泉在日本可谓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就算是我们中国人也喜欢泡温泉,但是盛产小电影的日本来说,他们却流行男女混浴,这种相当奇葩的习俗对于我们来说是接受不了的,看看日本的男女混浴有多奇葩把。
日本的男女混浴旅馆除了男女混浴之外还有更加奇葩的措施,那就是男女混浴的温泉都有装上摄像头,至于为什么要在温泉里面装摄像头,很多人都不理解,店家的解释是,因为很多时候男女混浴都很不安全,害怕一下男子对以前泡浴的女性进行骚扰才加装的摄像头。
大家都知道日本小电影上面的剧情,其实这些都会有可能发生在这些男女混浴的温泉里面,很多时候来的20多岁的女性,有点不怀好意的男的就会上去搭讪或者骚扰,比较以一群男女混浴,他们之间只隔着一块布。
不过这个男女混浴的传统貌似就一直在日本流传下来的。在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算是日本男女混浴的大发展的时期。混浴传统从荒山野岭进入了城市,在城市中兴起了混浴的潮流。日本有记录的最早的公共浴室是在1591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期。想不到日本人真是开放,这么早之前就已经在男女混浴,但是我们的确是接受不了。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