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隐居美国30余年 身份曝光 美国总统忙着前往道谢!
活着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战争是那么模糊。那些曾经为了国家拼命的勇士,我们也逐渐忘去。有这么一个中国老兵,曾经在缅甸救了数千英美联军,战后隐居美国。
多年来,无人知晓,直到1992年4月,气吞山河的“女强人”撒切尔访问美国。他的身份才得以曝光。当年撒切尔夫人从政坛退下了,去美国没有急着找故旧,而是先拜访了这位中国老兵,感谢他救了7千英军。
刘放吾,是一位中国老兵,在当时已经隐居美国长达38年之久。在此事报道之后,引发了美国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美国总统布什亲自致函这位中国老兵表达谢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得·威尔逊和洛杉矶议会议会长也都表达了对他的感谢和敬佩。
当年缅甸战场上,英军7千余人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危在旦夕。刘放吾奉命进行解救,他与孙立人密切配合,他们的兵力只是日军的1/7而已。经过周密部署和多次激战,英军终于得救。
这次战斗打的非常不容易,孙立人回忆说,这是拿中国人的命去换英国人的命。中国对待盟友确实够意思,在抗战中出现过营救飞虎队的事情,也出现过千里护送国际友人的事情。
近日,石家庄市民刘庆雪拨打燕赵都市报热线求助称,他想寻找老战友苏堂子(音,也可能是苏堂泽,时间太久当事人记不太清楚了)。
刘庆雪今年55岁,他说苏堂子比他大两三岁,现在可能57岁。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两人一起在张家口当兵,他是一连的文书,苏堂子是二排长,他为人热情,关心队友,和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刘庆雪回忆,自己是1981年入伍的,1984年退伍;苏堂子1978年入伍,1982年提干,1985年部队改革,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他只知道苏堂子老家在栾城,至于后来去了哪里一概不清楚,听说可能在石家庄工作。
刘庆雪说,他所在的一营一连8月15日准备组织聚会,大家都希望能找到苏堂子,一起重温当年的友谊。
如果苏堂子本人看到报道,或者你认识他,可以拨打刘庆雪的电话18033814665与他联系。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卢伟丽 实习生 蔡秀岩)
(2017-08-13)
1998年,老徐18岁,在一小山城念高中,文科成绩好,但说起数学,就只能呵呵了。彼时家境一般,想着以后的出路,无非两种,读个高四或高五,考个二专,再就是打工。
当时的老徐,身体和思想远未开化,仅有的成人知识是上生物课刻苦钻研了男女不同的架构与构造,进而开窍,后来为探索更深奥的人体文化,老徐硬是连吃三天白米饭从牙缝中省钱去录像厅观摩人体艺术,日复一日进而沉迷其中,长期的营养流失加之精神紧张使得原本就瘦弱的老徐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原本黝黑的皮肤也因为长期的熬夜失水而加速衰老。”老徐“的诨号也便由此而来。
一日,老徐与同学翻墙出校研究人体美学,熬至半夜,终于迎来教育片,那时国人虽也祟洋,但对国语还是自信的,上映俱是港台佳作,尚无陈清泉之流非要学外语。
剧中男女搏斗正酣,渐闻身后昵喃,暮然回首,大惊失色,那不是吾历史老师偕其女友么……无言,假装未见。習日上课,相对无视,相安亦无事。去年,老徐上班的公司拍ⅤR宣传片,谓之以美食俘获美色。老板觉其面相狎猥,遂生惺惺相惜之情,命其为男一,谓之本色出演。老徐窃喜,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及至那年十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以老徐的矮挫,自认无望,谁知偶然一试,竟勉强达标,在老师的不解和同学的讶异中,老徐的人生开始了另外的历程。
当兵得有副好身板,体检则直接颠覆了老徐单纯的三观。红旗下长大的青年,一溜光着伟岸挺拔的身躯,几个女军医如同菜场闲逛,左顾右盼,或睥睨,或蔑视,“小屁孩,姐什么没见过”。
在一群人面如猪肝遏力让小滴滴稍作安分之时,这些姐们悠然自得,时而撩起这人的小腿,看脚板是否有平直,抑或是摸下某人的蛋蛋,是单或是双,间或有人怒目强撑,而他喉结的蠕动和咕噜声早己被打出原形。唯独老徐满面红霞,泰然自若。
十一月初,小城初雪,入伍通知书至。上高中才进县城的老徐,对外面的世界,期待中夹杂着不安与慌张,和亲人别离,与心仪女生含蓄的述个衷肠。在一片鼓乐与鞭炮声中,戴上红花却不是入洞房的老徐和一众青年出小城,至巴东上船过三峡达宜昌,乘火车抵郑州,再转军车到驻地。
深夜,一阵刹车嘎吱声惊醒了老徐惺忪的睡眼,“到了到了,都特么快下车,吃饭”,多日亲切有加的接兵干部露出本色。连日奔程,早己饥饿难耐,新兵们跳下车直奔饭堂。“进门挂面滚蛋饺,吃饱喝足不想家”。但见一锅,直径逾一米,全是面,飘油浮葱,活色生香,堪比妙龄少女,遂抢碗开吃,余味至今难忘。
一转眼,十八年过去,少年的青葱悄然消逝,葡萄紫,香蕉耙,绒毛成胡碴,蕼意横行。
为谋稻梁,如今老徐栖身一互联网农业公司,为寻找心味合一的食材,常行走于各地,或市井或乡间。偶尔也晃荡在都市的街头,侠肝鼠胆,打量过往的人们,间或遇到傲胸白腿却又满脸倦意的美女,总是忍不住想起1998年的那个夜晚,那碗面。然后轻轻的在心里问:妹纸,饿了吗,来点筹,哥为你寻遍天下美味。
(点筹网是个开放的平台,以上内容为老徐口述,经小编整理编排)
(2017-08-02)
来源中国军网
得知83岁的老伴即将出院回家,也许此生再无相见可能,腰椎滑脱入院91岁的丈夫、抗美援朝老兵,希望提前与老伴庆贺金婚,病床上,他紧紧握住风雨同舟60年妻子的手深情表白——“让我再看你一眼,我要把你记在心间”。
“你要坚强,不要担心我,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本来打算等你好了后,好好庆祝庆祝我们结婚60周年,这下只能在床上提前过了……”5月16日,解放军第113医院创伤骨科病房里上演温馨一幕:病床上一位头发花白,嘴巴不停上下蠕动、手指不停抖动的老爷子,握住靠在一起的另一张病床上,满脸老年斑、手指干枯的一位老奶奶的手深情地说。病房里的病友、陪护、医护人员看见这一幕,纷纷转身悄悄擦拭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头发花白的老人叫林生华,今年91岁,鄞州区人,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9年到地方工作,患帕金森症将近20年。另一张床上的老人是他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叶浓妹,10多年前患上老年痴呆,今年3月份摔跤诱发其他病情,随时可能离开。
昨天晚上,在家等着老伴出院回家的林生华,因身体不适到第113医院诊治,检查确诊为腰椎滑落,住进老伴所在的创伤骨科治疗。
第二天早上,女儿林惠君告知,母亲下午将出院回家,虽行动不便但心里清楚的叶生华,希望老伴回家前自己能再看看她,陪她说说话,提前把他们的金婚纪念日过了,因为老伴的病情严重,也许这次见面就是最后的别离。
“这样的前辈人人尊敬,这样的爱情情比金坚。”虽然科室病房紧张,护士长何林萍与科主任赵宏碰头后,决定立即把林生华调到叶浓妹的病房。拍背、喂饭、按摩……护理中,陈护士长用实际行动向可亲可敬的老兵表达着敬意。
上午8时许,女儿把林生华推进母亲所在的病房。林生华的身体刚接触到叶浓妹的病床,叶浓妹似心有灵犀一般,一直闭着的眼睛忽然睁开,看着由远及近的林生华的眼神里盛满温柔。
两张病床在护士的帮助下,靠在了一起,两个分别了40天的人,终于头挨头,手牵手。一时间,病房里浓浓的亲情、爱情四处弥漫。
病床上,林生华生怕叶浓妹从自己手心“溜”走似的,颤颤巍巍的手小心翼翼却又紧紧握住老伴的手,嘴里喃喃自语说着一些只有他们俩人才能听懂的话。动情之处,林生华的手从妻子的脸上一遍遍轻轻滑过,他自己的眼睛却被泪水一次次模糊。病床前的女儿,没有丝毫打扰,只是一次次悄悄擦拭干净父亲眼中止不住的泪水。
两张靠在一起的病床上,一个人目无表情,一个人泪眼婆娑,只是泪眼婆娑的是丈夫,面无表情的是妻子。林生华女儿林惠君说,母亲跟她说,从嫁给她父亲那天起,除去她父亲在部队,未在身边的两年,其余时间,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从未洗过,菜从未买过。
梅干菜烧带鱼是叶浓妹的最爱,尤其喜欢吃带鱼身上的中间段的肉。每次林生华从菜市场买带鱼回来,烧好后,他自己把带鱼的头和尾巴夹在自己碗里,其余的盛到叶浓妹碗中。这么多年,叶浓眉未吃过一个带鱼的头。
每年清明节那天,是林生华最魂不守舍的一天。
当天,全家人要到70公里的地方去上坟,从不出门的叶浓妹照例在家留守。出发前,林生华为叶浓妹把饭烧好,微波炉的时间调好,再三嘱咐饿了用微波炉热一下饭菜就可以吃。虽然再三交待,林生华还是放心不下。在亲戚家吃过午饭,林生华催女儿、女婿往家赶。紧赶慢赶回到家,开门看见叶浓妹拿着饼干在吃,桌子上的饭菜一动未动。
从那以后,林生华无论去哪里,一日三餐雷打不动都会在家吃,更不会在外过夜。这些年,为了照顾叶浓妹,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的林生华,硬是没迈出过宁波市一步。
2000年,林生华患上帕金森症,手脚没有之前灵活了。虽然行动不方便,但他仍然为叶浓妹洗衣做饭,直到女儿退休才卸下担子。
前几年,叶浓妹老年痴呆还不严重时,经常对林惠君说,她给自己洗的衣服没有她父亲洗得干净。还笑着说,自己啥都不会,就是她父亲宠的。
虽然嘴里说不出来,但叶浓妹也在关心着自己的丈夫。女儿告诉她林生华住院消息后,叶浓妹嘴巴一直在依依呀呀,女儿说了三遍父亲没事,就是腰痛后,叶浓妹才安静下来。
“自己都快不行了,还不放心老伴,这种感情才是最打动人心的。”说起亲眼所见林生华和叶浓妹的事,同病房的病友孙阿姨眼眶中泪花闪烁。孙阿姨说,每次看见林生华一边抹泪,一边安抚叶浓妹,自己都忍不住掉泪。
“林老和叶奶奶的事,让我们又相信爱情了。”科里的年轻护士们说,见多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林老不知道自己病情咋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老伴,他们的爱情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感人,叫人怎能不感动。
“我在部队未在她身边那两年,她拉扯一个家不容易,还给我生儿育女,我要用一生的爱弥补对她的亏欠。”问起为何对妻子那么宠,林生华老人的话语气坚定。“不知道这次见面了,还能不能见到她,她跟我风风雨雨60年,亏欠她的太多太多……”说到伤心处,林生华老人把头偏到叶浓妹看不到的地方,任凭泪水滑落。
下午14时许,叶浓妹办好出院手续,女儿、女婿把叶浓妹的病床从林生华病床前推开时,林生华的手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叶浓妹的病床推出病房时,林生华像个小孩似的一直在哽咽。另一边病床上的叶浓妹,病床推出丈夫的病房时,眼泪悄无声息从眼角滑落。
“去年是父亲九十大寿,因为母亲生病未给他祝寿,今年是他和母亲的金婚纪念,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父亲出院时,母亲还等着他,让他陪着她过结婚纪念日。”说起父母亲的病情,林惠君希望老天爷发发慈悲,能让父母再见一面。
(2017-05-18)
5月10日上午,记者在茶山街道新城逸境园小区见到王光华老人时,他正在书房埋头写日记。老人的书房不大,书柜占了两面墙,书桌靠窗,堆满了各种书和日记本。1990年退休后,王光华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至今已写了好几十本。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王老还是一位“跑男”,1991年至2012年,每天早上他都会慢跑5-8公里,21年总里程4万多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一周。
两次死里逃生
1930年3月,王光华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崖南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与姐姐相依为命。1941年3月,他的家乡成为解放区,12岁的他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和姐姐一起加入了村里的民兵组织,每天训练跑步、投弹。
1942年11月,日伪军调集1.5万人对胶东进行“拉网”大扫荡。王老和很多村民被日伪军的火圈、马队围困。“当时我跑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能突围,又困又累,实在走不动了,就卧倒在一条旱沟里。”王老回忆,他用玉米秸秆做伪装,躺下后没多久就听到了日伪军的脚步声,距离大约只有30米。万幸的是,他没有被敌人发现。“如果被发现,不是被打死,就是拉到日本去做奴工了。”王老激动地说,后来他才知道,最终被“网”住的1000多名老百姓中,有500多人被日伪军杀害。
1945年,王老加入八路军,成为一名卫生兵。抗日战争结束后,老人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47年9月,在“三合山战役”中,王老和战友在护送卫生所伤员撤离时,遭遇国民党军机的轰炸扫射,他的左手肘关节被炸出一个血洞。由于条件所限,两年后才在上海医院动手术取出了大弹片,但10多个散布在肘关节骨头里的小碎片已经永远无法取出了,老人左手因此无法负重。
解放后,王老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曾带领部队医院职工参加唐山大地震的救援。
徒步成为习惯
1990年,时任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的王光华离休。“工作时只有休息日会跑跑,1991年开始,每天早上都会走路、小跑1个多小时。”王老说,徒步其实是战争年代养成的一种习惯。退休后,他仔细回忆了战争年代、和平年代走过的路,通过地图计算自己的徒步里程,结果让他自己都有些惊讶:抗日战争步行953公里,解放战争步行2300余公里,抗美援朝步行2055公里,解放后至转业步行3175公里。
在搬到新城逸境园前,王老住在清凉新村,退休后,他的徒步圈主要是清凉新村、茶山和雕庄等地。老人一般从劳动路走到东港,再走小路到中吴大道返回,每天徒步行程5-8公里,且一走就是21年,如果不是身体原因,可能会持续至今。2012年4月,有一次晨练时,老人觉得心脏很难受,到医院进行了一次系统检查,被查出患上了较为严重的房颤,在医生的警告和建议下,老人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多年的爱好。
回忆录将出版
王光华和老伴王佩玲是一对军中伉俪,84岁的王佩玲是上海人,1950年参军成为一名文艺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从卫生员到军医,再到部队医院领导,王光华始终坚持救死扶伤的天职。在抗美援朝时,他给美国大兵治过鼻伤,他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将自己的一碗饭让给英国俘虏,因为他坚信,医学的本质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王光华喜欢动笔,退休后从记日记开始,撰写了数万字的个人回忆录,近日,回忆录已交由出版社审稿,即将付梓刊印。
(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