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乘坐高铁出行的朋友,最近迎来一个好消息。据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消息,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这种车厢可为旅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可以说,高铁上的“人为噪音”,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痛点,甚至不少乘客因此产生冲突。2019年,演员叶璇就发微博称,在深夜乘坐列车时,后排一男子大声播放视频,自己试图与男子沟通让他小声,没想到男子突然骂道:“神经病!”显然,类似的现象不应再囿于“乘客与乘客之间的矛盾”,它应是一个公共议题。
事实上,“静音车厢”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2年,澳大利亚悉尼在公共交通线路上推出了“静音车厢”服务,乘客在该车厢内需要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干脆关闭掉。2018年,青岛公交也曾有意打造“静音车厢”,只不过形式是发放共享耳机,想法和行动也仅限于热心驾驶员自己,并没有制度化。
设置静音车厢,其实就是当问题出现后,推出的一种“调节式”人性化服务。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有遭遇过噪音的困扰,尤其是在高铁这种密闭的公共场所,想逃都逃不掉。有的人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可以设法让喜欢安静、不能忍受噪音的人坐一块,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过,这次官方放出消息后,有人跟着建议,可以把所有车厢都设置为静音车厢。我觉得,大可不必。这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问题。要知道,高铁是向全民开放的,只要不是被限制消费的老赖,谁都可以乘坐。我们可以追求安静,但是也不能强制那些有“出声”需求的人闭嘴。
高铁上,有很多现实情况需要考虑。比如,一个出差人士需要跟上司汇报工作、跟同事沟通交流甚至开“线上会议”,我们也要尊重这些必要的需求。还有的小朋友,由于年龄过小,不谙世事,会有情绪、甚至大哭,这些都是很正常、很生活化的场景,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乘客都做到默不作声。
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温暖的社会,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各式各样缺点和性格的人组成的。而一辆高铁,恰恰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公共服务部门也好,企业组织也好,在提升服务的同时,也应坚持包容,尊重多元,照顾到不同乘客的不同需求。如果一刀切,又会走向人性化的反面。
当然,虽说不可能做到让所有车辆都静音,高铁上那些不必要的噪音,却可以通过更细化的服务来避免。比如,开手机外放的,列车工作人员应该提醒其戴耳机;小朋友来回跑动、大声喧哗的,可以提醒家长注意看护。这些,同样需要服务方拿出更加详实可操作的规范措施,共同推进文明乘车。
还要认识到,并不是说那些选择了静音车厢的乘客,就一定都会自觉做起安静的“绅士”或“淑女”了,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他们同样需要被监督,需要在乘务人员的引导下积极养成文明习惯。如果缺乏更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的措施,可能会让“静音车厢”流于形式。
归根结底,“静音车厢”背后,体现的还是服务意识。对于所有行业来说,类似的服务理念都可以推而广之。除了京沪高铁,其他高铁线路、普通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乃至其他公共场合,如电影院、剧场等,都可以有类似的差异化服务。用户多一个选项,消费体验就会提升一个层次,而服务者的口碑,也会登一个台阶。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