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17个路口的“电子警察”升级,即将开始记录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未停车让行”的违法行为,凡被拍摄的车辆,司机将被处以200元罚款,记3分。这也标志着北京市“机动车路口礼让行人”的举措,即将进入到“真刀实枪”的阶段。(《北京日报》8月4日)
以古罗马庞贝城的“跳石”为雏形,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斑马线,既是引导行人有序通过道路的安全线,也是保护行人降低事故风险的生命线。如果连斑马线上都不能保证安全,那城市的安全有序何从谈起?为了保障斑马线上的通行安全,包括武汉、宜昌在内的一些地方,尝试以严厉措施督促驾驶人“礼让行人”,产生了很好成效。2020年武汉市因“不礼让行人”引发的交通事故总数,比2019年同期下降两成,主要原因是武汉司机逐渐养成“礼让斑马线”习惯。可见斑马线上“礼让行人”的确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
“礼让行人”本身就是一种法定义务。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北京此次采取的“电子警察”抓拍也好,一些城市采取的其他硬性约束也好,其实质都是一种对法律规定的细化,其目的是通过明确的违法预期,倒逼机动车驾驶人敬畏规则、遵守法律、提升文明素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可操作、可实施。随着“真刀实枪”惩戒措施的严格执行,斑马线的安全成色会更高,城市的人车管理会更加有效。
也要看到“礼让行人”的一个“礼”字,指向的是人车互相尊重的价值导向;一个“让”字牵涉的则是平衡路权的权益问题。每个过马路的人都希望车辆能够停一停、等一等;每个机动车驾驶人都希望行人遵守红绿灯指示,快速完成通行。然而,一些时候事情并不简单,法与情往往存在打架的情况。
比如,有的行人紧赶慢赶才赶上绿灯的尾巴,有的老人、小孩或其他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确实需要多花一些时间……这个时候,一脚刹车代替加油抢行,静静等待代替鸣笛催促,实质上就是一种文明格调的提升。网上一段视频很火:福建莆田一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在斑马线上走着走着,突然脱下头顶戴的帽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这种对礼让行人者的致敬,令人动容。这提示人们:车辆礼让行人的同时,行人也要将心比心,严格恪守交通规则,避免闯红灯;斑马线上不看手机、不打闹逗留,尽快通行,实现“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尽最大努力降低机动车的礼让成本。
一座城市的繁华需要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来证明,一座城市的美好需要科学的规则、向善的精神、文明的互济来支撑。每条斑马线都是一条体现城市交通参与者良好形象的文明线。我们不妨把每条斑马线都当成一个“文明孵化器”。通过规则制约、舆论引导、媒体批评,在一件件具体的交通案例中,共同完成文明的教化,实现公众的文明养成、素质提升。
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9亿人。全国有多少条斑马线,就有多个现代城市“文明孵化器”;有多少机动车驾驶人、有多少走在马路上的人,就有多少“文明练习生”。
李思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