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击新冠能力排名 有多少错可以重来?

美国彭博社在财经资讯领域的地位显赫,但是这并不意味这家媒体所有的新闻报道和分析都具备高公信度。这不,两周前该社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抗击新冠能力排名”,堂而皇之地将全球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美国排到了第一名,而全国性疫情早早结束的中国,排在了第八名。彭博社近年来涉华报道的不靠谱程度,与“大前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比起来不相上下,甚至这次还自主创新,自创排名。应该说彭博社“居然还能”把中国排到第8名,想必也是捏着鼻子强忍不适了罢。如果说贬低中国是彭博社的一贯操作,尚能理解,那把抗疫工作一塌糊涂的美国排到第一名,只能说彭博社在滑天下之大稽,自毁招牌了。

缺少专业背景的排名者

这份“全球抗击新冠能力排名”和相关方法论的署名作者基本被Jinshan Hong和Rachel Chang两个人包揽,他们都是彭博社在香港的记者。其中Rachel Chang与公共卫生的关系,仅限于其2019年后的业务中有医疗新闻,其学术和职业经历完全同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数据分析没有关系。而Jinshan Hong的资历更浅,2018年进入彭博社担任消费品新闻记者,目前还在攻读MBA课程。作为“国际知名媒体”的彭博社,这样一份时常更新,面向全世界财经精英的“全球抗击新冠能力排名”,竟然是两个没有任何公共卫生背景的记者攒的,其可信度首先就打了巨大的问号。

缺少科学知识的排名术

估计有人会说,虽然记者是门外汉,但没准她们咨询了很多学术专家的意见。那我们就再看看由这两人介绍的统计方法。她们使用了不少于10项权重一样的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每一版都有很大的变动,比如疫苗这项,去年11月刚推出时用的标签是“获取新冠疫苗的能力”(Access to COVID Vaccines),具体的采样数据令人匪夷所思,是每个国家与疫苗供货商签署的合同数量,到了去年12月的版本,变成了合同预计的交货疫苗总数量和国家人口间的百分比(考虑到国家体量,这种数据非常不利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无论是合同数量还是预计的新冠疫苗提供量,都不该称之为获取新冠疫苗的能力,顶多视作“未来可期”,这样的指标,与其他变量如每十万人确诊人数,每百万人死亡人数等参数拥有同样的权重,是件非常滑稽的事情。如果读者们还有印象,会记得2021年年初西方各国哄抢疫苗的混乱场面,控制疫苗生产的国家大肆囤积,甚至要求在欧洲大陆生产的疫苗优先供应英、美等国,大量疫苗供应合同无法按时履约。更糟糕的是,彭博社定义这个变量时,完全不考虑每一款疫苗的具体功效和副作用,比如之后因血栓问题,而被很多发达国家弃用的阿斯利康疫苗。总而言之,将嘴炮当成防疫能力,实属猴儿抓虱子——瞎掰。

具体到中国的排名,就因为指标含义的改动,由去年11月时的第8名(这已经很可笑了)跌到了去年12月的第9名。中国当时已经控制了疫情的全国性蔓延,每月的新增本土病例基本为0,而去年12月排名第10名的丹麦,每10万人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为1093人,但因为其所谓的“获取新冠疫苗的能力”为172.4%,比中国的76.6%(这些百分比都是彭博社自己统计的)高了一倍还多,其总排名只比全月没有新增病例的中国少不到2分。这种将政府放的卫星,同真实数据等量齐观,完全是在侮辱统计学。

缺少常识底线的排名法

2021年6月底发表的最新一版排名,就只能用离谱来形容了。为了让美国排名第一,彭博社加入一个新的大类别“重开进程”(Reopening Process),里面包含“封城”严重程度,疫苗接种率、航班载客能力和航线受限程度。其中“封城”严重程度和航线受限程度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在两名排名者看来,“封城”措施越严重,得分越差,因为现在有疫苗了,再施行严格的“封城”措施没有必要(可笑的是排名公布后没多久,由于美国生产的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抵抗能力有限,又出现了疫情的反弹),反而会造成民众心理和经济方面的损害。无论是“封城”严重程度,还是航班受限程度,都是明摆着要拔高在政府防控方面躺平的美国的分数。再者,由于所有参数的权重都一样,彭博社塞入的变量越多,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参数的权重比例就越低,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排名。全世界都看得见,中国早在去年就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但在彭博社看来,你经济搞得再红火,不就区区一个GDP增长嘛,跟航班受限程度的权重是一样的。

缺少直面真相的排名度

有人会问了,这个啥“重开进程”,跟防疫有直接关系吗?重开的程度如何,应该视防疫的成功程度而定吧?像英国和美国这样不顾国内疫情重启经济,只会将急性病治成慢性病,长期来看反而不利于经济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这时候彭博社就会把排名的正式名称甩出来搪塞:“看到没有,这叫Covid Resilience,直面新冠肺炎时的‘韧性’。谁跟你说是对各国抗疫成绩的总结了?”哪怕英国和美国躺平,在德尔塔变异株肆虐的情况下重启经济,这只能说英国和美国很“坚韧”。彭博社利用人类语言交流中的不严谨性,故意使用了“韧性”这个模棱两可的词汇,让读者认为他们是在搞抗疫排名,在需要拔高本国成绩的时候,就重新对“韧性”一词进行了定义,但是人们由于思维惯性,还以为他们在搞抗疫排名。这也是西方媒体搞舆论导向时的常用手段。

话语权被垄断的排名

实际上,美国一些媒体和学术界利用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往往会出于各种利益目的,搞一些不严谨的全球排名,自己做主替全球民众评定优劣。新冠疫情暴发前,美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就整出过一份,评估国家应对传染病综合能力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排在51名。新冠疫情给了这份指数的编纂者狠狠的一记耳光,乃至后来还有英国学者专门发表论文,确认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的能力同这个安全指数没有相关性。其实细究起来,这份指数报告的主导方其实是美国核威胁倡议(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NTI)组织,一个由媒体大亨泰德·特纳出钱,美国前能源部长莫尼兹和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纳恩领衔,由美国民主党成员组成的“非政府组织”,数据征集则外包给《经济学人》旗下的智库。里面的指标充斥着西方的偏见,比如出现疫情时,政府雇佣私营企业协助防疫就能得更高的分,结果中国在这一领域得了零分。而美国的新冠疫情实践证明,不受政府有效监管的私人实验室,在疾病检测方面给政府帮了许多倒忙。《经济学人》还认为中国所有媒体的数据都不值得信赖,他们只采用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因此给中国在流行病专家和流感国际应变机制方面都打了零分;世卫组织一项自愿参与的联合外部评估(Joint External Evaluation,JEE)项目,中国没有参加,结果由于JEE涉及的子指标非常多,中国得了一连串零分,导致中国在“合乎国际规则”方面只排在全球141名。这份“卫生安全指数”带有浓厚的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偏见,选取的指标数量庞杂且欠合理,主观指标太多,但却是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名义公布的。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恐怕地球上大多数的卫生专家和记者们都会坚信美国抵抗传染病“世界第一”。单从这一点来看,这种排名的危害和误导程度要比彭博社的“尬吹”严重得多。

长期以来,由于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上的绝对地位,导致各种水平低下,却符合编纂者利益的“国际排名”泛滥。这并不仅仅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打开CNN和其他“主流媒体”的网站,教育、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逃不开所谓的“国际排名”,这些排名的背后多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商业动机。比如将教育当做支柱产业发展的英国,同时有多家机构在做全球大学排名,并通过指标的刻意设计,拔高英美系大学的排名。这不仅为英国大学和教育咨询机构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严重误导了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所以,读者们再次看到类似的国际排名时,不要被挂名的“声誉”所迷惑,有一颗刷“股神点评”时的戒心就对了。(特约撰稿 景肇)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11 字。

转载请注明: 全球抗击新冠能力排名 有多少错可以重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