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的时候,曾经封了很多千户长,但唯独只封了两位万户长,其中之一是博尔术,而另一位便是——木华黎。木华黎和博尔术被称为铁木真的“左膀右臂”,木华黎领左翼军,博尔术领右翼军,他们手里掌握着蒙古最为精锐的“怯薛军”。
怯薛军
和其他三位“蒙古四骏”不同的是,木华黎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奴隶,最终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誓死拼杀,才奋斗到了万人敬仰的高位。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奋斗史,让那些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永远充满希望!
木华黎,又作木合里,蒙古札剌儿氏人,属乞颜部,后来投靠主儿乞氏,主儿乞氏是铁木真的四始祖合不勒的长子所建的氏族,和铁木真的孛儿只斤氏同属蒙古乞颜部的三大氏族,且互为邻友。
史书记载木华黎:“身长七尺,虎首虬须,黑面”,“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强”。按照宋元的尺度换算:一尺约今31.7cm,那么木华黎的身高就是221.9cm,这是一个恐怖的身高,比姚明都矮不了多少。难怪木华黎能被铁木真从一个奴隶提拔起来,看来他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木华黎像
木华黎比铁木真小8岁,从小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归顺了主儿乞部,和他同在主儿乞部的还有另一位后来的“蒙古四骏”成员博尔忽。博尔忽比木华黎又小几岁。铁木真在征服主儿乞部的时候,木华黎和博尔忽都归顺了铁木真,当时博尔忽还是个大孩子,就被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收为养子,所以博尔忽除了“蒙古四骏”以外,还有一个称号:“蒙古四养子”。而木华黎从此跟着铁木真形影不离,直到被封为“征金大元帅”。
征塔塔尔部的时候,铁木真遭遇困境,木华黎和博尔术在雪中为铁木真遮蔽风雪,度过难关。
有一次,铁木真突然遭遇山贼,情况危急,木华黎三箭射杀三贼,并用马鞍遮挡箭雨,奋力将山贼杀退。
木华黎神箭无敌
乃蛮部入侵期间,木华黎和博尔术、赤老温击败乃蛮曲薛吾军。
征服克烈部之战,木华黎率军夜袭王罕大营,取得决定性胜利,克烈部覆灭。
蒙古建国,木华黎和博尔术功劳最多,被封左、右翼军万户长、“四怯薛”、“掇里班·曲律”(豪杰)。
接下来铁木真发动了对金国的反攻,在关键性的一战——野狐岭之战中,木华黎持刀跃马,搭弓射箭,以寡敌众,大破金军主力。从此反转了蒙古和金国的战略形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木华黎的最大功劳在于,铁木真可以放心的将征伐金国之事全部委托给他,而自己可以专心致志的打通“丝绸之路”。
蒙古西征图
木华黎没有辜负铁木真的重托,在铁木真进攻花剌子模的同时,木华黎也逐渐蚕食金国的国土。他先后攻占了辽西、河北、山西、山东、济南各地,并在黄陵冈之战中,再一次重创金军。木华黎先后攻占了金国的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和中都(今北京),将金国的北方大片领土纳入蒙古范围。曾经强大一时的金国,被压缩到了蒙古和南宋之间一条狭长的地带,如图:
没落的金国
木华黎54岁的时候,去逝了。他的死对蒙古影响巨大,他的死讯传到西征的蒙古军中后,铁木真宣布停止西征,撤回前方的部队,返回蒙古。哲别就是在撤退的途中逝世的。
铁木真不得不调整东方的战略,使得蒙古的第二次西征直到12年后才到来。但那时,铁木真和木华黎一样,已经长眠于黄土之中。
木华黎的子孙世代为蒙古贵族,直到元朝末年,投降明太祖朱元璋!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宋史》记载,崖山海战,十万民众随宋末帝投海自尽。 南宋鼎盛时,全国总人口八千余万、迫近一亿大关。在被蒙古人进来时,这个庞大族群在被描述为任人切剁的“土豆”,全国各处都有张弘范(跟随蒙古军队灭宋的汉人带路党)。
而另一方面,在这场东方历史“华夷之变”中,中国的一些“东洋邻国”却未被“殃及鱼池”,甚至有着不俗的表现。
13世纪下半叶,蒙古大军在平定中国之后,对日本发动过两次征服战役。 第一次交战是在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蒙古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面对第一次“蒙古远征军来袭”,日本举国参战,武士和民兵都投入战争中,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擅长骑射的蒙古兵在擅长肉搏战的日本人面前遭到重创, 顽强的日本民兵成功地阻止了蒙古军的推进。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蒙古军折损大半后无力继续守住阵地,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蒙古的舰队遭风暴袭击。
第一次伐日虽然失败,但是忽必烈不肯轻易罢休,尤其完全征服了中国、得到东方最富饶的大陆后,不免得陇望蜀、再起盗心,于是对日本发动第二次海战。此战忽必烈投入的参战人员是第一次战的十倍,但是依然没有捞到半点便宜,最后再次被伙同“神风”的日本武士和民兵打败。
两次伐日皆北,蒙古人在东洋第一次遇到了勇气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遭到13世纪世界最强大的军团侵袭,但日本却没有像宋中国那样一败涂地,而是最终击溃了侵略者。除了地理优势外,同仇敌忾不出叛将、全民皆兵铁血抗敌也是要因之一。
相似的情况在越南也曾呈现。
在征服欧亚大陆过程中,蒙古军三度征伐安南,1258年初元朝大将兀良哈台一度攻陷安南都城升龙(河内),1285年脱欢再占升龙。但是,越南人在陈朝宗室、“兴道大王”陈国峻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他们人人手臂上刺着“杀鞑”二字,夺回升龙。随即全境反攻,杀退来犯之敌。
忽必烈大怒,此时他正在组织战船进攻日本,遭遇“神风”。蒙古军不败神话竟然被岛国日本、小小越南打破,于是他停止进攻日本,再派脱欢率10万大军攻安南。陈国峻以“游击战”切断元军的水路补给,利用涨潮而进攻,退潮则退走,并实施“木桩战术”创造了以弱敌强、以小胜大的战争奇迹--俘获元军400余艘战船,生擒主将乌马儿。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中国大陆和莫斯科公国都被蒙古帝国吞并。然而,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却在小小越南吃了败仗。忽必烈死后,蒙古大军再也没敢侵略安南。
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却没有促成完全一样的抗战结果,这是为什么?
在古代,越南比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还要近--或为中国的藩属国,或为中国一部分。两国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异之处,越南的主体文化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影响。然而,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却没有促成完全一样的民风。纵观历史上两国民间的表现,越南、日本民风明显比中国彪悍。
众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家文化是偏软的。而虽然受到两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但日本、越南仍然长期保有“强悍、尚武、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传统。那么,这种民风传统是怎么形成和保留的?
这就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独存的文化背景有关。
从生存环境而言,日本和越南虽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生存厮杀争斗激烈程度不亚于草原部落。
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战争频繁,内外纷争不断,这些国家的历史烽烟不断,几乎就是一部充满战争的历史,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战斗英雄。对于历史上勇猛善战的英雄人物,他们特别崇敬。由此形成了特有的“武士文化”、“战斗文化”。
譬如抗蒙“兴道大王”陈国峻,就被誉为民族英雄,越南南北处处有“兴道大王”庙宇祭祀,香火千百年来不断。越南人对英雄人物的顶礼膜拜以及英雄文化的传统氛围,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越南历史学家曾说:“越南民族的传统,历来是全民皆兵。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一旦需要扛起枪就能上战场进行战斗。”生活中,他们是知礼谦和的普通百姓,而在战场上,他们绝对是可怕而难缠的斗士。
举国抗战、全民皆兵--日本和越南这些特点,与“草原部落”骑兵的特点差不多。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民风,就相当于东洋的“草原部落”。
回顾这段历史,之所以在偏软的“儒家文化圈”中,日本、越南的民族精神没有被“软化”、得以保持“彪悍民风”,一是因为“儒家文化”对他们上层影响大,对底层民间影响小。二是因为整个国家形势所迫、“实用主义”大过“中土主义”。独特的地势加铁血的武士英雄文化,使得日本、越南等国在蒙古大军铁骑下,得以“独善其身”。所以,他们愈加崇尚武士文化英雄文化,以“彪悍、善战”民风为荣。
(2017-09-20)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一词最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能歌善舞的蒙古族姑娘热情开朗、朴实善良,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蒙古丽人的风采。
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姑娘拥有令人称羡的好皮肤和高挑的身材。
蒙古族姑娘的心胸如草原般宽广,性格像骏马一样欢快,她们的笑容纯真烂漫,总是给人无限温暖。
蒙古族姑娘多才多艺,既能跨马挽弓,又能巧手刺绣;既能婉转歌唱,又能翩翩起舞。
蒙古族姑娘有时英姿飒爽,有时温柔可爱。
蒙古族姑娘的美难画难描,想要一睹她们的风采最好是到草原上捕捉其灵动的身影。
最后,奉上一张蒙古族小姑娘的美图,蒙古丽人远不止于此。
图片来源于蒙古丽人等网络
(2017-08-09)
海都被称为蒙古族的第一位“可汗”,然而《蒙古源流》却没有记载海都这个人。史家认为海都的第一汗位有可能是后世追谥的,合不勒罕才是蒙古族的第一位“可汗”,他是统一蒙古部落的第一人。
《蒙兀儿史记》记载:”合不勒罕威望甚重,部众归心,想坤必勒卒后合不勒代领其众,并辖蒙兀全众,于是,始有可汗之号“。
1148年金主册封他为蒙兀国王。并且设宴款待合不勒汗。就在这次款待合不勒汗的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的合不勒汗竟去捋金太宗的胡须。
十七世祖:海都
长子:博生豁儿•多黑申
次子:察剌孩领忽,其孙子俺巴孩
三子:抄真斡尔帖该
十八世祖:博生豁儿•多黑申
十九世祖:屯必乃•薛禅
长子:合不勒罕
次子:挦薛出列
二十世祖:合不勒罕
合不勒罕有七子。但是合不勒罕没有将汗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察剌孩领忽的孙子他的从弟俺巴孩,俺巴孩被塔塔儿部落出卖,被送往金国皇帝,施以木驴之刑害死,临死前留下遗言:你们就是五个指甲磨秃,十个手指都磨断了也要为我报仇!塔塔儿族成为蒙古的世仇。
俺巴孩死后,蒙古族聚集在斡难河畔豁尔豁纳黑-主不见的地方召开(khuraju)“呼剌尔台”大会,这是蒙古的贵族和宗亲大会,也可能是现代呼拉尔的来历。这次大会推举了合不勒罕的儿子忽图剌为可汗。
1161年,金国与塔塔儿部联军在捕鱼儿湖一带,打败了蒙古军。从此,蒙古国衰落,部族战争连年不断,蒙古高原重新陷入混乱分裂状态。
合不勒汗有七子:斡勤巴尔合黑、把儿坛巴阿秃、忽秃黑秃蒙兀儿、忽图剌、忽兰、合达安、脱妥延惕赤斤
把儿坛巴阿秃是铁木真的爷爷。
(2017-07-24)
蒙古勒格日,即,蒙古房子。上端伞形,下端丹筒形的圆形尖房子。俗称蒙古包,古时称作“穹庐”。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在大风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用时拉开便成园形的壁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牛车的车板。包的顶端“套恩”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产物。
蒙古包,从其规格上分为大小四、六、八、十、十二个哈纳等几种。普通高十三、四尺,周围高四、五尺,中经园筒部则依包的大小,有七、八尺至十七、八尺的。各户根据自己家境、人口、生活情况调剂使用。但很少有超过十二哈纳的。蒙古包,虽然有大小之别,好坏之分,但其总体结构则是相同的。多由乌如和、套恩、乌尼、哈纳、门等五大结构和几十种小物件来组合。包架总的由上下
蒙古包的五大结构:
乌如和
即毡顶子。用四方毡子制作,四周用粗毛绳镶边,里边用粗毛绳轧云头图案,修饰缝纫,将其四角正对南北东西,置于蒙古包的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毡顶子的四面均有粗毛扣绳,在压盖或拉拽时使用。北和东西三面压着屋顶装饰。毡顶子起着夜间压盖,白天揭开调剂室内温度作用,
套恩
即天窗架。蒙古包的天窗架在屋顶。天架主要由直径三、四尺,上雕美丽花纹的外圈、里圈、中心横撑、横撑、方形柜、天窗顶部聚合处,横闩、圈木卡、牵绳等组成。它有通风通气、采光之用
乌尼
即椽子。长约七尺,粗约一寸的柳制作。一头细,一头粗。粗头称作椽子榫,将它定在天窗架外圈上。细头凿眼串粗毛绳,蒙古语其为斯乙格,即椽尾扣绳,将椽子细头担在哈纳端上用椽尾扣绳扣住便可构成上小下大的伞形顶。即,上部。
德布日
天窗架、椽子用以围毡、苫布覆盖,蒙古语称作“德布日”。即,顶盖。用毡子或苇芦制作。 冬春用毡顶盖,夏秋用芦苇顶盖,以适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毡顶盖要制作两块,上下边用青布沿边,上面缝纫藻井图案。复盖顶盖时,由包顶西侧正中开始转到东侧正中,再接第二块到西侧正中结束。芦苇顶盖不仅适用于夏秋两季,一年四季离不开它。冬春季节,将它覆盖在围毡子之上,可防止风雪袭击。夏季不仅取凉而且防水,降十几天连雨也不漏。顶盖,沿着上边做装饰。蒙古语称“呼鲁特日格”。即,屋顶装饰,区分为有腿、无腿两
哈纳
即壁墙、木栅围壁。哈纳,属蒙古包总体的下部,是蒙古包壁墙之总称。其实它由哈纳木、哈纳顶端、哈纳下端、哈纳接头、哈纳皮钉、哈纳格子、哈纳皮条、哈纳结扣等部位和物件组成。所谓六个哈纳的蒙古包,是由六块木栅用皮条连接而成。每块木栅由长短不等18根柳枝交叉格架;组成方块形。架蒙古包时,根据哈纳和门所占地面积,先画个园圈,照园圈的大小垒起比平地稍高的包基,从门的西侧开始将几块木栅沿着园圈立起来,用皮条结好哈纳接头儿。尔后将蒙古包上部用杆子撑起来,把四根稍短的椽子用椽尾扣绳扣于门楣上(蒙古语称套都勾),从门的西侧始顺时钟方向转,把所有椽子一一担在哈纳顶端,系好扣绳,蒙古包的架起就算竣工。
蒙古包的壁墙,要用围毡来围。蒙古语称作“图一日嘎”。即,毡墙、毡围子。有以毡子或芦苇制作的两种,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毡围子用青布轧宽沿,轧细云头图案。围围毡子时由门西侧始正转至门的东侧结束。
毡墙要用绳索捆缚于壁墙上。蒙古语称这绳索为“乌特”。即,带子。将四根或六根粗毛绳缝制成扁形带子,使用时分上下两行,行距一尺六寸,缚紧毡墙。
架起蒙古包骨架,围好上下部围子,在顶盖与毡墙之间要用一块毡子合缝。蒙古语称其为“扎巴嘎”即,接缝。
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蒙古包的门,高约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门大多向南或东南。冬季门是双层的。里门两向开动,叫风门,外门单扇门,从左向右开,叫封闭门。
门帘。蒙古语称“务得”。蒙古包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作的,上有用青布精细缝织的起云图案或吉祥结。一种是用苇芦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蒙古包内陈设。通常称谓八个家当,实则不尽然。
帷幔。帷幔用布做成,忌用白布。挂幔时从右边开始正转到左边扣完幔帐挂带。
板凳。包内板凳分长方形、三角形两种。长方形板凳三块,三角形的,即,侧翼板凳两块。铺用时将方形板凳放在北、东、西三面,侧翼板凳置在东北角和西北角。
佛箱子。解放前,多数蒙古人信仰喇嘛教。因此,在包内西北角置有佛箱子,上摆龛、佛像、佛灯、祭品等物。解放后,经过无神论的教育及广大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包内供佛者已不见,包内西北角放置了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
匣箱子。家里的几代人,各有大小不一的箱子,摆放的方位也不同。父亲的放在西北佛箱子处,母亲的放在东北角,儿子、儿媳的放在西边,占居各自的位置。
床桌。长四尺,高约一尺五寸,有三、四个抽屉,绘有花卉,摆放在正面。其上边卷叠铺盖行李,抽匣里则分别装鞋、靴或手头零用东西。
立橱。立橱大小和式样不同,但里边一般都分上下两层,橱门绘有鹿、仙鹤或花卉、松柏。置于包内左端,上层装碗、筷、盘等器皿,下层放粮食、炒米、奶食品、油、滔等饮食。
包的东南角摆放奶桶、水桶、锅、茶壶、勺子等用具。
西南角的哈纳梢上挂有男人用的鞭子、弓箭、砂枪、蒙古刀、布鲁、乘马用具等。
火盆。火盆形状为园形,用黄黏土或红土掺鬃毛而制成,有的也用旧铁锅,放于蒙古包的正中。
锅撑子。锅撑子摆放在火盆上,担放锅或壶用来烧茶煮饭。锅撑子由四根支柱、三股圈和锅撑足组成。
斗。长方形,用木板或柳条编织而成。放在锅撑子的前面装牛粪或羊粪砖。在其旁放有火夹子、烘笼等烧火用具。
解放前,蒙古包内都是靠用锅撑子煮饭取暖,从五十年代末始,多以配套的炉子代替了它。
蒙古包外之庭院配置也有一定形式。一般用柳树条、榆树枝或柞树围栅一个院墙。其避风处围一个畜圈。圈前堆积牛粪和羊粪砖以作燃料。
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经济的产物,随游牧而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选择山湾或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水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则寻找高处和通风地建设包房,既能防止牲畜受热,又有利于轮换草场,避免过牧。春秋两季移场点要视水草的情形而定。
(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