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751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压力履行义务
记者蔡长春 赵婕 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2021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系列解读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二场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在线解读工作报告。据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751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生效法律文书的自动履行率逐年提高,执行难度总体趋缓。
刘贵祥指出,人民法院针对各种执行失信行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中国特色的执行制度、执行机制、执行模式。首先,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形成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工作格局。其次,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建立覆盖全国及所有财产形式,四级法院都能应用的查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的一网打尽,解决查人找物问题。再次,建立有60多个部门参加的信用惩戒体系。通过联合信用惩戒,使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虚假诉讼时有发生,严重挑战诚信底线。刘贵祥表示,近年来,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多份文件,部署打击虚假诉讼。目前,最高法正在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的司法解释,明确虚假诉讼的具体情形、处罚措施以及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同时,在审判执行工作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关联案件检索等手段,寻找虚假诉讼行为的规律,精准识别、精准打击。(蔡长春 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