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间的城市交通,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奇景:许多公交专用线、BRT线内,公交车辆稀少,被专用护栏隔起来的线内通行良好,堵车、塞车情况较为少见;而公交专用线外的社会车辆行车道,则是另外一番场景,汽车喇叭响声不断,拥堵的汽车密密麻麻、一望无际,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要等好几个才过得去。
出现这种奇特景观的原因,无非是政府为了引导市民乘坐公交车,减少上下班驾驶汽车的人数,体现公交车的政策倾斜优势,设立公交专用车道,保证公交车的优先通行,从而赋予公交车在道路行驶上的优先权,以期达到缓解交通压力,促进道路通行顺畅,而通过现实的情况来看,这种政策的期许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城市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来看,公共交通的确要保证优先通行、优先使用公交专用线,但不是独占公交专用线,不让其他社会车辆使用。笔者认为,让尽可能多的交通工具在有限的道路上顺畅的通行,是我们城市交通的政策设计出发点之一。我们交通政策的设计、制定、落实,应该围绕这一点来进行考虑。
近年来,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等等。这些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意见,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道路交通指明了方向。即“共享”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思路上的启迪和指导,它更意味着一种权利的“共享”,道路资源的“共享”、道路使用权的“共享”、道路通行权的“共享”。
上下班高峰期间,是否可以更加贴近道路行车实际情况,适当放开公交专线的使用权,允许救护车、应急抢险车辆、校车、公司单位的大巴班车和通勤车辆、五座以上的私人车辆、有特殊情况的私人车辆、甚至在道路极其拥堵的情况下所有受堵车辆,在交通警察引导指挥下,暂时借用公交专线行驶。或者,撤掉公交专线的隔离护栏(或者道路中间的护栏用伸缩上下升降式的,依现在的科技条件,达到这些并不困难,并且也可以作为一种城市管理的创新举措),仅仅以醒目的黄色线条标识即可,去除人为设置的阻隔等等。随着5G的到来,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随时根据道路通行的实际情况,当一面压车较严重,而对面车辆较少,是不是可以临时借用对面车道暂时行驶,用以缓解这一面车辆拥堵的情况(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在对面车道加设左拐可变车道)。
总之, 面对千变万化的道路实际情况,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我们应该更加地精细化、人性化、实用化、信息化、数字化,更加地贴近道路行车实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替群众化解问题,从而有利于解决城市道路拥堵,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增强在城市中驾驶车辆的舒适度,让我们的城市交通更加顺畅有序。(王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