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打着“做这些都是为你好”的幌子来限制孩子的行动,往往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执笔:乔苏
编辑:王之风
定稿:苏子后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总希望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上,自然而然的逼迫孩子去做一些是事情,殊不知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对他们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图片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芽芽生活在一个非常严格的家庭环境中,爸爸妈妈对她要干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都有严格的要求。
记得在她3岁的时候,我去拜访过她们家,当时就特别喜欢这个可爱活泼的小姑娘,似乎是对我这个生面孔有些好奇,她一直在我身边转悠,问我各种问题,后来慢慢熟了,就总是喜欢让我抱抱,偷偷在我身边给我讲悄悄话,简直就是个机灵的小丫头片子。
前几天,我又到她家拜访,7岁的芽芽却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她还是很讨人喜欢,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完全变了,她会乖乖的叫我阿姨,给客人端茶倒水,大人谈话的时候就一个人默默的在旁边练习字帖,我主动和她讲话的时候,她尤其显得有些拘谨。
后来我和她妈妈谈到这个话题,她还和我很开心的讲:“这丫头是不是听话多了,和上次你来感觉完全不一样吧,她以前就知道皮,没大没小的,给我添了不知道多少麻烦,后来我给她在一些事情上定了严格的规定,只要不按照上面的做,就会受到惩罚,吃了两回亏之后就老实了。”
我却不能表示赞同,芽芽以前虽然皮,但拥有着天真的快乐,现在看似是听话了,但性格好像总是被压抑着,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呀!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多多少少也被父母逼迫过做一些事情,不按照规矩做事就少不了一次毒打呢?父母总是打着“做这些都是为你好”的幌子来限制孩子的行动,往往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1、逼迫孩子吃饭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人,吃饭总是要剩一点,喝水会习惯性留下最后一口,当你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回答你:“我也不知道,就是种习惯,怎么也改不掉。”
但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强迫症。强迫症属于一种焦虑障碍,他们习惯于被强迫思维所困扰。
杯子中剩下的最后一口水就仿佛是年年有余中的谐音“鱼”,只要留有这一口水,这一口水就是受自己支配和管理的,以此可以满足内心所渴求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这种习惯的人群大多都生活在家教比较严格的家庭中,幼时因为父母不允许剩饭,在家长这种极强的控制欲下,暗自反抗过就会出现。
往往出现的心理反应就是:你让我吃,我没有办法拒绝,那我就剩下一口,你不会很不高兴,而且又没有完全受你的控制。
这种心理特质延伸到其他的性格方面,就会形成拖延、办事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性格特征。
2、逼迫孩子睡觉和上厕所
在睡觉和上厕所这两件小事上,父母的做法往往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幼儿园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孩子整整齐齐的排队上厕所,或者端端正正的坐在凳子上看电视,甚至睡觉的姿势也被要求保持一致。
这种看起来“井然有序”的背后,却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发展,尤其是在幼儿园到青少年的这段时期,孩子更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而不是被逼迫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偶尔也会有这样的做法,比如规定孩子一定要在几点睡觉,不管孩子饿不饿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内吃饭,规定孩子应该什么时候上厕所,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想法。
在这种外在的压迫下,本来就是自己的心理感受被转化为了外在的一种规定,会让孩子因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而产生自卑。
这种心理蔓延到性格中,就会让孩子变得压抑,没有活力和创造力,在人群中往往显得也比较平庸。
1、尊重孩子,让其有选择的权利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孩子从3岁后就已经有80%的成人意识了,所以已经是一个完全的独立的个体了,父母不要想着控制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事情。
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让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自己最多给一些参考意见,来帮助孩子不进入歧路。
2、推己及人,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小王子》中说,有些大人总是忘记了自己原来也是个小孩子。
当成年人习惯于用自己成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时,往往会感觉孩子的一些处理方式很幼稚,专门的去阻止,让其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是巨大的,所以适当的用简单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更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其性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