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办,未必就想不出好办法。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影视剧《人民的名义》
文|龙之朱
有的政务中心窗口“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窗口只受理不审批,长期“体外循环”;有的地方政府法律顾问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事前把关不问、事后灭火忙问”,“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据新华社报道,4月21日,司法部召开媒体通气会披露,去年底,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等八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察,督察发现各类问题219项。针对这些问题,中央依法治国办已向八省区市反馈,指导各地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和整改完成时限。
近年来,依照中央部署,各地都在积极推动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可在个别地方,依法行政的“成色”仍不够——一次实地督察,就发现各类问题200多项,足见在某些地方,从政策出台到民众获得感之间仍有距离。
拿政务窗口来说,其设计初衷是把分散的政府办事机构集中在一起,实现一地通办、一事快办,让市场主体和民众办事更便利、效率更高。也因如此,很多地方都兴建起专门的政务服务大楼、政务服务大厅,各种硬件设施配置也很先进。
遗憾的是,在有的地方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有些事还是难办,或者说根本办不了。依次排开的政务窗口,变成了只受理不审批、只咨询不办事的展示窗口。
这些窗口当然有自己的苦衷,比如窗口工作人员只是一般值班人员,并不具备甄别和决策的能力。而涉及行政审批事宜,往往会比较复杂,政策性也很强。这就导致,很多事项还得从窗口转回机关处室,转来转去效率就很难讲了。
说好的“窗口办”变成了“窗口不办”;说好的“一地通办”变成了“一事不办”,不仅让市场主体和民众疲于奔波,也影响了政府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如此依法行政,民众当然不买账。
此番中央依法治国办明确要求涉事各地加快整改、限期完成,就体现了很强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也是对各地的督促。
现实中,对政务窗口服务不到位这一痛点,各地也在不断完善调整。据媒体报道,河北省保定市、南京市玄武区等地,就在政务服务中心专设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就是针对民众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开辟的专门处理渠道。
官方网站截图。
保定市行政审批局公共服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日收集到的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项将登记汇总,按职责分类派发给有关处室,核实处理或限期整改。
有了这个“办不成事”窗口,对各个行政单位是一记提醒,也让市场主体和民众多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把能办成的事情依规依法办成,确实办不成的事情也要向办事人说清楚,让民众的烦心事有人管,让民众不白跑,这是依法行政的本义。
事实上,类似政务窗口不审批之类的现象并不鲜见,如行政执法还需切实规范、地方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发挥不够等。这些顽疾的存在,也让民众很闹心。对地方政府而言,有必要将其置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去审视与纠正。
政务窗口不应该成为形式主义的“盆景”,很多问题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办,未必就想不出好办法。而依法行政的落地落实,关键就在于愿不愿意踏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多些服务意识;在于肯不肯深化“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在于是不是真的想为民众办实事。
□龙之朱(媒体人)
编辑:陈静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