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8日讯(记者王冉)“真没想到‘冰墩墩’会这么火。最近很多亲友都问我还有没有‘冰墩墩’,还有人请我给他们买到的‘冰墩墩’签名。”2月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总执行、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刘平云副教授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感慨。
随着冬奥会的开幕,“冰墩墩”备受追捧,导致线上线下都一“墩”难求。对此,刘平云笑称:“现在连我们也没有存货了,早知道该多买一些!”
亲善大使“冰墩墩”寓意三种“温暖”
自2019年9月17日正式亮相以来,“冰墩墩”就受到了各界关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冰墩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将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亲善大使。
刘平云认为,“冰墩墩”的形象之所以能引起全球共鸣,是因为它寓意着三种“温暖”。一是以冰糖葫芦的糖衣为原型的冰晶外壳象征着甜甜的温暖;二是彩色的冰丝带在视觉上打破了传统熊猫所呈现的较为单一的黑白效果,带来了色彩上的温暖;三是“冰墩墩”手掌心里的爱心寓意和平、希望,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充满和平希望的温暖。
2月5日晚,中国短道速滑队勇夺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首金。获奖运动员获得专属定制“冰墩墩”再次掀起全民求购“冰墩墩”的热潮。刘平云告诉记者,获奖运动员专属定制“冰墩墩”花环的灵感来自中国的“岁寒三友”,因为‘岁寒三友’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冬奥会所倡导的精神相吻合。“最终冬奥组委决定将松、竹、梅三种元素同时融合在一个造型花环上,象征着运动员坚韧、顽强和富有生命力。”
从“盼盼”“晶晶”到“冰墩墩”:在传承中创新
从1990年亚运会的“盼盼”,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晶晶”,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中国主办的这三大国际赛事吉祥物都使用了熊猫形象。刘平云解释说,有研究表明,相比长城、丝绸等中国元素,熊猫的国际认知度更高。“熊猫是一个文化符号,如何将历史符码和当下符码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设计出面向未来、与众不同的熊猫是我们创作的难点。”最终,刘平云团队创新设计出了科技感满满的“冰墩墩”。
据刘平云介绍,“冰墩墩”设计创新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摒弃了手绘、水墨等传统方式,运用三维技术进行创作,借助科技的创作手法呈现出新的视觉感受。其次,他们把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扣到了“冰墩墩”的头盔上,流动的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此外,“冰墩墩”整体造型像航天员,航天事业是一个现代科技事业,也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太空是无国界的,奥运会的理念也是想要打破国界,”刘平云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积极从事航天事业也是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团队合作成就“冰墩墩”
在“冰墩墩”之前,刘平云多次参与吉祥物的创作,比如,2010年为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吉祥三宝”入围十强,2019年为广州亚洲美食节成功设计吉祥物“亚美”。“之前的创作都是我自己完成的,而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是我们广州美术学院14位老师和同学在曹雪教授的带领下,经历无数次修改之后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平云说,“我们的团队合作体现了北京冬奥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口号。”
据刘平云回忆,2018年10月组队之初,团队就在19天时间内设计出16件作品,其中3件作品从来自全球36个国家的5816件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十强,包括刘平云的“冰糖葫芦”创意,也就是“冰墩墩”的原型。这一设计的灵感来自刘平云儿时的符号记忆,“我是江西新余人,小时候对北方的印象就是冰天雪地、冰糖葫芦。”随后在北京冬奥组委的建议下,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形象,团队将糖葫芦替换为国际友人认同度更高的大熊猫,保留了“冰糖外壳”,从而完成了冰糖葫芦到“冰糖熊猫”的转变。
说起“冰墩墩”的创作过程,刘平云感慨万千:“冬奥会级别高,我们高度重视,每位成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从一开始我们就和其他团队一起竞争,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能否成功。每次送审,我们都担心奥组委说,你们被淘汰了。”
创作期间,刘平云还在澳门读博。作为设计总执行,他有一段时间不得不在澳门和广州之间穿梭。每天晚上10点从澳门下课回广州,工作到凌晨2点再回家睡觉。第二天白天继续工作,下午再返回澳门,周而复始。“为了这个胖胖的吉祥物,我当时瘦了十几斤!”刘平云调侃道。
最终,历时10个月,经历21次大的修改和无数次小的修改,以及多次在京封闭创作之后,“冰墩墩”正式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刘平云说:“有无数次,我们都觉得到了绝望的边缘,但又想,再坚持一下,万一就成了呢。没想到还真的成功了!”
“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一排中)、设计总执行刘平云(一排左一)与其他设计团队成员合影。
“冰墩墩”设计团队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