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城里人不懂,农村为啥赶集有你看不到的稀奇,有你不懂的情愫

由 忻素芹 发布于 综合

对于农村人,特别是远行他乡的游子,家乡的赶场(集),是一种思念,包容着对家乡全部的爱恋;是乡愁,是挂念,那里装载着对亲人最深的思恋。

我的老家是湖南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的农村,在我们这里,每个乡镇都会有一个固定的集市日,很多地方称之为叫做赶集,但我们这里叫做赶场(chang),如果去县城叫做上该(gia,街的方言)。政府会按照农历每月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进行分配,以免各个乡镇赶场日重叠。

我们这里属于大湘西的山区,和北方及大多数地方不同的是,平地少丘陵多,集中聚居情况较少,每家每户都散居在独立的山坡上,相隔较远。因为交通不便,物质和娱乐生活的匮乏,每当到“赶场”,那一定是小朋友们最高兴的时候,不仅可以凑热闹,大人们也会买点好吃的。

大清早微微亮,爷爷就会带上斗篷,背着竹篓,我们就跟在后头出发了。当时交通不便都是步行,去到集市需要翻山越岭,徒步2个多小时。但我们一点也不会觉得疲累,反倒是内心里满是的兴奋和喜悦。

“赶场”不是每天都有,每个乡镇都会按照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分开。一路赶往乡镇的沿途中,会不期而遇挑箩筐的,背背篓的,提菜篮子、空手看热闹的乡民,有些人是为了占个好位置好售卖自己物品,有些人是为了早点就位怕好货都被人给选去了。大家都是乡里乡亲,隔个山头就会大喊:你也这么早就去赶场啊?

到了乡镇集市非常热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窄窄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这样的场景会从一大早一直会持续到中午1点左右。有些乡亲是来购置生活生产用品,有些乡亲是来售卖农产品补贴家用,有些乡亲是来访亲会友,有些乡亲是来剃个头,有些是来纯粹的打望(方言,看热闹)。。。。。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事情。

农村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种蔬果,但乡亲们依然会把自家田地种的应季果蔬带到集市上售卖,甚至还经常会碰到从省会长沙坐高铁专程过来的外地朋友,他们图的是本地的蔬果绿色天然有机无公害,而且还会有城里难得见到的大山里独有的野货山珍。

比如枞菇,也叫寒菌,每当下雨天,松树林中就能采集到野生,据说在省会长沙会卖到100多元一斤。

比如小干鱼,产自本地无污染的小溪、小河,乡亲们自己垂钓而来,经过柴火烘焙,茶油煎制而来,干脆美味。

比如野生蜂蛹,这玩意在城市里一般可是看不到哦,但是在我老家却是家家户户的家常菜,裹上面粉油炸后,口感清脆,富有营养。

比如野竹笋、比如野生猕猴桃、比如。。。

小时候非常盼望上该(街)割点肉,一周难得吃到一回,肥肉用来熬油后,放点酱油和辣椒粉,那是小孩子最喜欢吃的猪油拌饭。大人们会买鸡、鸭、鹅、小猪、小牛的幼崽。记得小时候鸡可以生蛋了,奶奶都舍不得吃,都会背到街上来卖还钱,用城里的话来说,这可是纯正的土鸡蛋哦。

看,这是本地的土烟,都是农户自己烤干后直接卖的,我们这叫做叶子烟,上了年纪的爷爷们都喜欢卷在烟杆里抽。

看,这是种子市场,这里的人群是最热闹的,乡亲们都会在这里停驻,挑挑自己中意的应季种子,播撒下去,好有收成

看,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但很多爷爷奶奶还是习惯用杆秤,不但不会给你缺斤少两,反倒这番的场景更让人觉得淳朴、亲切。

本地有很多常年累月赶乡场的生意人,哪个乡镇赶场他们就在哪里摆个成衣摊,在这里的服饰没有品牌、没有所谓的品质,都是非常接地气的、物美价廉的、适合乡亲的,走近一看,虽然价格非常便宜,但爷爷奶奶们还是会舍不得,讨价还价。

在农村,不乏很多传统手艺人(木匠、篾匠、铁匠),纯手工制作出很多木器、篾器、铁器等,都是好手艺,可以用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质量顶呱呱。

看这些竹制器皿,就是“篾匠”一根一根慢慢编制的,不要小看这些物件,每一件都是靠手工把一根一根的竹子编上数天甚至更久才能成型,用现在的流行话语来说,那就是匠心制作。只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学,只怕是以后手艺会逐步失传了。

去年有个段子,网上有个小吴剪头发花了上万,在我们农村可没这么多讲究,乡亲们图的可是便宜省事,没有人愿意花哪怕10元以上去理个发的。看看我们这里的剃头匠剃,剃个板寸实用又长期,技术好还便宜!

裁缝、补鞋匠、修伞匠、补锅匠,乡亲们舍不得将破旧衣服、鞋子、雨伞、锅具丢掉,能够修修补补那也是很好了。

刚刚介绍过,农村赶场那可是一大早就出发了,起得早,没早饭吃的哦!爷爷奶奶都会顺便给点零花钱,让我们自己去买喜欢的零食。我们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有:蒿子粑粑、油粑粑、三角粑、百米糕、豆浆油条、油饼……现在想想都会口水流哦

这种薄荷糖,清凉清凉的,你吃过吗?

当写这篇问答的时候,已经是深夜,那些年赶过的场,走过的山路、背过的背篼、熟悉的乡亲,依旧是仍然鲜活而生动!虽然我已经快40岁,也很少有精力去赶场了,但当记忆被这么一点点被剥开,似曾相识的场景一幕幕的在脑海中闪现,这都是已经回不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