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按下了可持续发展加速键!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廉君 颉满斌

河北承德,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被誉为“华北绿肺”“京津水塔”和“首都后花园”。

近日,记者从承德市科技局了解到,承德市正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按下“加速键”。

2019年,国务院批复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承德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6个示范城市之一。自此,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按下了可持续发展加速键!

8月24日航拍的依山傍水的承德城区。承德坚持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绿为韵,加快推进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围绕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精准稳定脱贫难度大等问题,两年来,承德市深入实施了“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培育、精准扶贫脱贫、创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动,扎实推进了16项工程、137个重点项目建设,培树打造了生态建设的“塞罕坝模式”、精准扶贫脱贫的“承德模式”、农业绿色发展的“承德山水模式”等具有承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典型和亮点,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承德示范区建设的主题与核心在水,优势和潜力也在水。

该市通过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力推进全水系治理,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的58.75%提高到60%,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2018年的94.7%提高到100%。

“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2.52%下降到0”——这是承德市交出的“脱贫答卷”。

承德市着力抓好产业扶贫,立足“一环六带”产业布局和九大特色扶贫产业,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万个、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238个,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特别是通过发展林上林中林下经济,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600元,7.75万人致富。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29个,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350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200余项,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承德还制定完善就业扶贫9项措施和11项补贴政策,深入推行“1+3+4”扶贫培训模式,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8.5万人。

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39%提高到50%、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到754万千瓦,被列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市。

两年来,承德市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打造推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生态旅游等一批新业态,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

培育壮大大数据、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特色智能制造三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起承德“3+3”主导产业和县域“1+2”特色产业体系。

承德钒产品产能占全国的34%、占全球的16%,以此为依托,致力于研发钒钛新材料和制品,4500吨亚熔盐法清洁高效提钒生产线达产见效。推动大数据产业向软件开发、数据挖掘、清洗、分析、应用全面深入拓展。

四位一体

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承德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家,居全省首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9.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1家。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5个方面、30条支持政策。承德市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7个方面36条支持政策。”承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崔海涛说。

两年来,承德市积极构建“研究所+技术平台+工程中心+孵化转化中心”四位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平台,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11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域全覆盖;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64个。

另外,深化区域协作创新,与京津等76所高校、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承德孵化转化,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0.8亿元。

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承德市正在向打造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杆、打造成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验田、打造成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承德做法“大步迈进”。

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25 字。

转载请注明: “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按下了可持续发展加速键!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