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作为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南京市委原书记,张敬华是江苏省十九大以来落马的第三个“老虎”,其案情自其落马以来就备受关注。而从有关部门的通报看来,其违纪违法情节也确实相当严重。
张敬华被“双开”后,有媒体注意到,纪检监察部门的通报专门提及张敬华“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违规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其中,“经济数据造假”这条情节,十分引人关注。在过去落马的高级干部中,被特别指出存在此种问题的为数不多。不过,对一地一省的经济、民生工作而言,数据造假的恶劣影响无疑不能小视。
今年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指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坚决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并督促通报曝光,遏制、震慑效应初显。但从查处的案件情况看,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发现,少数地方通过数据打造发展假象;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的方式由明转暗,通过提醒、打招呼等方式,授意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统计造假指标涉及范围更广,开始向研发经费投入比、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蔓延。
在此之前,社会曝光度最高、引发讨论最多的经济数据造假事件,就是辽宁省主动曝光的2011-2014年GDP数据造假。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更早之前,2015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东北GDP‘注水’惊动中央巡视组”。
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官员考核的唯GDP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纠正了官员考核中的唯GDP倾向。但是,依然不能低估官员对GDP数字的依赖,不能放松对统计数据造假的警惕。
2019年,《法制日报》对政府统计数据造假问题做了专题报道。报道指出:统计数据是政府相关部门判断形势、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有些统计数据却屡遭质疑。从房价涨幅到居民收入,从物价水平到经济增速,公众对相关数据的议论越来越多,有的数据甚至明显和大多数人的感受相悖。
2015年,据媒体报道,湖南省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的统计造假行为有:某地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40家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中,有6家已经停产或未投产或被收购的企业仍然在报数,51家非联网直报单位中在普查登记地址找不到的有13家,以前已停产的有13家,重复上报1家。
对于此类现象,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胡建分析称,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少数地方政府尚未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致使地方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系统性高估的倾向。此外,统计工作透明不足、监督乏力,一些官员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无所适从,共同孕育了统计造假的怪胎。“对于崇尚GDP增长的地方官员而言,无论多报虚报,还是凭空捏报,只要能转化为政绩指标,至多被视为作风不实而敷衍了事。这种纵容行为助长一些地方统计数据竞相掺水,其社会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贪腐。”
如今,张敬华被严肃处理,他身上“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也应引起充分重视。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统计数据,各地经济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开展基础,民生也才能得到更稳固的保障。
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法制日报等
编撰/杨鑫宇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