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0月9日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该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这十年,知识产权推动中国多领域发展“更加有力”,主要包括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励创新创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等四个方面,同时,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他具体介绍说,知识产权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加有力方面,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12年的63.69分提升至2021年的80.61分,进步巨大。截至2022年9月,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6.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提前完成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的审查周期压减目标任务。首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集中发布,为市场主体享受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提供了指引。
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创造更加有力方面,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2012年至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累计注册商标3556.3万件,年均增长25.5%。截至2022年9月,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8.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315.4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152.3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992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5.9万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方面,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2012年至2021年,累计评出中国专利金奖310项,获奖项目新增销售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中国占84个,比2012年增加52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9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达2万家,地理标志产品年直接产值超7000亿元人民币。2012年至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累计2.1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3.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2%,超过进口增速近20个百分点。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累计达1.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7.2%。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在知识产权服务对外开放更加有力方面,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持续深化,“朋友圈”不断壮大: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近距离为中国用户提供国际体系相关服务;推动第一个在中国签署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生效,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和《马拉喀什条约》,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坚定维护者、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签署《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推动实现中欧之间244个地理标志产品的互认互保。同时,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和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深度参与中美欧日韩知识产权五局合作,不断强化与东盟、非洲和拉美地区知识产权交流,稳步拓展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将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结合,支持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能力建设。
胡文辉指出,这十年,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加强、文化环境持续改善,并推动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重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及专利、商标的综合执法,管理效能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与质量管理、标准化、反垄断、药品监管等工作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达70余万人,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人数达6万人。
胡文辉说,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征程。2021年,中国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对未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作出重大顶层设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