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为“双区”建设贡献绿色发展样本

宝安近年来环境越来越好。图为茅洲河燕川湿地。

核心提示

近日,宝安区2020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又有一好消息传来:宝安区通过了省生态环境厅的评估,名列前茅被推荐至国家。

宝安是全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化地区之一,全区生态环境底子薄、负担重,曾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2016年,宝安颁布实施《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按照“陆海统筹、山水并重”的思路,形成了涵盖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六个领域41项建设指标的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量化为147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措施和201项工程。宝安区委书记姚任领衔第一总指挥,组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治水提质指挥部,深入落实宝安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四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665亿元,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4年不懈努力,截至2019年底,宝安全区64条河流、320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水质持续提升,茅洲河历史性恢复地表水五类标准,PM2.5连续三年改善,全区年均浓度降至27.4微克/立方米。短短4年时间,宝安偿还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生态欠账,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初现峥嵘,打造了高度发展的工业强区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宝安模式”,为我市“双区”建设贡献绿色发展样本。

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宝安模式”

创新为方向激发巨大效能

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必须通过良好的机制来推进。宝安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推出的各项机制,以创新为方向,突破以往的体制约束,激发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效能。

全面实施差异化考核,有效落实党政问责机制,充分调动了全区上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2019年,宝安印发的年度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党群机关、区政府部门、各街道的考核指标分别为18个、27个、52个,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别为4个、9个、13个,综合考核权重占比达33.23%。“地方党政负责、环保机构监管、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则形成了党政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以考核为指挥棒,宝安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到部门、压实到基层。

值得注意的是,宝安区还在全国县区级率先搭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创新性地在全国首次尝试采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倒逼领导干部对水环境的重视,为我国其他城市化地区开展负债表编制研究提供示范借鉴。

治水是宝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其中一招,是宝安全面推广河湖长制。宝安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由17个区直部门、1个驻区单位、10个街道办为成员单位的三级河长制领导小组,厘清职责分工,制定投诉举报受理、重大问题报告、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和稳定投入机制三项制度,将河湖长制正式纳入考核,压实三级河长责任。

全新的河湖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有序、有效地开展河湖治理保护工作的基础。数据显示,2018—2019年,宝安29名区级河长、78名街道级河长、217名社区段河长累计巡河26400次,召开河长会议174次,协调解决问题4074个。

宝安率先推出“环保主任”制度,则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理顺环境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逐渐建立起对社会、公众、自身负责的环保自律自治管理模式。2016年,宝安区在全国首创重点污染源企业“环保主任制度”,选取100家企业试点建立了环保主任制度,真正实现环保基层自治、自主管理,得到全市推广。此后,宝安逐步将环保主任制度扩大应用到小废水企业、餐饮企业、汽修企业、建筑工地等领域。这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监管制度的创新之举,促进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促进企业守法经营、文明施工。

群众的监督,是提升创建效能的利器。对环境信访投诉,宝安第一时间分拨、第一时间处置,提高生态环境工作透明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齐抓共管。数据显示,2019年,宝安共受理27463宗环境信访事件,处理率达100%。

治水“宝安密码”

EPC治水模式带来历史性转变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治水是宝安必须迈过的坎。

宝安是深圳水污染治理的主战场,此前,66条河流有61条黑臭,占全市38%,574个小微水体有434个黑臭,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15年,宝安全面启动大规模治水,经过4年艰苦奋战,宝安66条河流全面消除黑臭,还清过去40年历史欠账,实现了从“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历史性转变。

茅洲河是其中一个代表,这条深圳最大的跨市界河,宝安境内有18条支流,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经过3年多的治理,茅洲河(深圳段)干支流河段已水质清澈,两岸草木葱茏、绿道蜿蜒,治理成效获央视美丽中国纪录片专题点赞。

秘诀是什么?“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的EPC治水模式是有效手段。四年来,宝安累计投入435亿元,全面开展茅洲河流域和三大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改造4681个排水小区、清疏1341公里管网、整治236公里暗涵和支汊流、新建397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建成11座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满足污水排放、收集、处理需求。

宝安治水呈现的“八最”成效和特点,足以说明其间的艰辛和努力: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数量最多、实施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最多、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最多、污水处理提标幅度成果最大、底泥处置能力最强、实现河流生态补水全覆盖最早、消除黑臭水体数量最多、水政监管执法力量最强。

留住这片绿水青山,守护一方饮水安全。为了绿水青山,全区上下和衷共济,创造了“铁石”一级水源保护区拆迁安置的经典案例。2018年,宝安全区抽调干部连续奋战278天,平稳拆除了一级水源保护区内2个整村共493栋31万平方米的历史遗留建筑,圆满完成了宝安建区以来单项清拆私宅体量最大、民生诉求最多、拆迁补偿种类最复杂、政策最严格的一次行动,保护绿水青山和饮水安全,也打造了整村和谐清拆的“宝安样本”。

绿色发展的“宝安探索”

“一核一园一区”建设美丽宝安

治水治污同时,宝安这个工业大区,也努力向绿色经济、绿色人居迈进。

“一核一园一区”是宝安建设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的“规划图”:以全区142平方公里基本生态控制线、46.6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以大型电子信息产业园——江碧环境生态园为基地,高标准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会展片区、海上田园片区和海洋新城片区,高标准打造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先锋生态样板城区。

宝安是工业大区,为系统解决宝安区涉重污染行业污染整治和发展问题,宝安区以工业入园为抓手,推动“集中布局、集中管理、统一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一方面推动299家电镀线路板企业集中布局、集中管理、统一治理,一方面对标国际、大手笔投入、高标准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基地——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

据了解,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基地,占地1.39万平方公里,废水集中日处理规模3.5万吨,为国内领先、深圳特色的“科创 基础制造”产业园,其将引领涉重污染行业的产业发展和环境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宝安在治水过程中建成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的茅洲河底泥处理厂,月处理底泥能力达到15万方,是全球最大的底泥处理厂;建成投产老虎坑垃圾焚烧厂三期,垃圾日处理能力提升至8000吨,处理能力全球第一;动工建设全国最大规模工程弃土资源化利用厂大铲湾三期余泥渣土分选基地,年处理规模1800万吨。一系列大手笔建设的项目,将探路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

绿色经济和人居环境的创建,需要借助智慧的力量。为了巩固环保的成效,宝安率先在全省开发运行“河务通”APP,建立“一街一站”“智慧环水”“智慧城管”“智慧查违”等智慧系统,全要素在线监控全区124个社区空气质量、275公里河道、485家重点排污企业、380个在建工地扬尘、1000家餐饮企业油烟和违法建筑,实现环境质量网格化、全天候管控,利用平台提供异常事件报警溯源及质量考核技术等跟踪服务,执行实时闭环执法。

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四年间,万丰湖湿地公园等26项海绵精品项目在宝安落地生根,荣获5次国内外各类奖项,示范效果显著,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布局逐步完善。同时,宝安区着力建设生态公园,现辖区内公园总数达183座,燕罗湿地荣获“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生动展现宝安区绿色生态的城市品质。

生态家园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全民参与。为全面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宝安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不断开展进社区、主题宣传等活动,向市民群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引导群众提升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四年来,宝安创建了“省四星级宜居社区”124个,创建率达98%,“省五星级宜居社区”4个,821个住宅小区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塑造生态环保、全民参与的城市文明。

(李梦霞 刘秀梅/文)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46 字。

转载请注明: 宝安:为“双区”建设贡献绿色发展样本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