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5日讯(驻京记者柯立)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原副主任范恒山昨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十分看好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认为这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内需增长极具潜力,在新时期国家双循环战略中举足轻重。
范恒山。图源新华社
湘鄂赣三省要像一个行政区一样来规划建设
范恒山介绍,2006年国家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16年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应该看到,中部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上仍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范恒山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崛起面对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在“十四五”时期跨越式发展?范恒山建议,湘鄂赣三省要一体化发展,像一个行政区一样来规划、建设,重点在四个方面:
一是“铁公机”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合作联动,区域协同、交通先行,要消除断头路、瓶颈路。
二是高标准建设市场体系,三省同步一体,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分割,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平等保护各类各方投资者、经营者的利益,消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实现公平竞争,全方位地建立信用体系。
三是按照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要求,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建立水土气环境持续优化或严格监督的联动机制,不能把污水从上游往下游排,不能从一个地区往另一个地区流。
四是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体系,把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就业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服务放在重要位置,这是湘鄂赣一体化的标志所在、根本成果所在。
此外,范恒山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借鉴长三角、粤港澳成熟经验,建立权威的领导协调机制,推进一体化法律法规或“类法规”体系建设,促进干部定向交流、互派任职,让三省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化解产业的同质竞争与重复建设
区域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产业的竞争力。范恒山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创新。
作为演进方向,他建议中部地区仍以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和抓手,拓展产业门类,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路径上,并非不论区别的以“高”“新”为标准,搞“一律化”和“一刀切”,应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联动”“适宜”两个关键词做文章,化解产业的同质竞争与重复建设。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抓紧谋划、统筹布局。行政板块利益约束和争抢心理,容易导致各自为战、相互掣肘。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协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顶层设计,形成相关产业与空间的适宜匹配,建立积极的资源要素协同机制。在多地布局的产业,可以“一园多区”“一园共享”等机制协同发展。
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涉及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的克服,涉及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单靠一个地区的力量很难做好。应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各地区资源要素的积极聚合和有机整合,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补链强链延链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加快推进资源产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地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地区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以空间调整带动品质提升;依托共性技术平台和数字经济载体加快转型融创,推动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
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范恒山说: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具有强大的辐射能级;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既是国家战略的承接载体,又是先行先试的探索基地。两者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引领、示范作用。
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拥有东湖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要在构建公正开放规范的市场体制、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动方面做出示范,在推动创新发展、构建高能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做出示范,在实施品牌引领、促进高质量供给方面做出示范。
“高质量发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创造又推动高质量发展”,范恒山建议:以品牌培育、创建、提升为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意设计、生产模式、产业组织方式等的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的供给,形成品牌提升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循环,有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此外,还要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协同联动、加快数字化发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谁走在前面,谁就占据了发展的主动。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跨越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全面变革。
【编辑:汪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