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在世界大变局中引领前行的方向——2020年中国元首外交综述
新华社记者刘华、郑明达、潘洁、朱超
即将过去的2020年,注定会以特殊的方式被历史铭记。
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世界带来全方位冲击。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在全球范围凝聚抗疫共识,推动国际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这一年,国际格局加速演进,人类又一次站在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回应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习近平主席登高望远,围绕人类将何去何从提出中国方案、中国主张,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引领正确前进方向。
引领抗疫国际合作 深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千里送羊,情深谊长”,11月,由蒙古国捐赠的首批羊运抵武汉,一时间“刷屏”中国互联网;“真情实意,都在茶里”,湖北人民以茶和抗疫物资“回礼”,成就一段“羊来茶往”、守望相助的佳话。
这是11月20日拍摄的蒙古国捐赠羊接车分发仪式现场。当日下午,湖北省商务厅举办蒙古国捐赠羊接车分发仪式。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12月15日,载着湖北省捐赠蒙古国防疫物资的车辆从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通关。 新华社发(郭鹏杰摄)
人们不会忘记,今年2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会谈。彼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主席在会谈中介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和举措,表示中方将继续同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有效应对疫情,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正是在这次会谈后,巴特图勒嘎总统当场向习近平主席递交了蒙方向中方赠送3万只羊的证书。
过去一年间,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团结抗疫为主线,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对世界尽责,让世界感受到这个东方大国宽广宏大的国际视野和自信从容的格局风范。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
出访1次,接待来访和出席在华举行的典礼性活动7次,同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80次,以“云外交”的创新方式出席重要外交活动22场,习近平主席以领袖担当推动国际合作,彰显在危机关头的定力和魄力。
6月24日,工作人员在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叙卫生部搬运中国政府援助的抗疫物资。新华社发(阿马尔·萨法尔贾拉尼摄)
急世界之所急,中国向世卫组织和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提供资金支持;组织上百场跨国视频专家会议,毫无保留地与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分配;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暂缓23个发展中国家今年5月1日至年底到期的相关债务本息偿付,缓债金额13.53亿美元。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下,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发挥最大医疗物资产能国优势,向各国提供了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
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要团结——团结,团结,还是团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
4月11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质量检定部门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进行杂质检测。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在携手抗疫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升华。
中俄元首4次通话,引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两国已成为维护全球战略格局稳定的重要力量;中欧领导人一致同意加强沟通协调合作,深化互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面对中美关系严峻局面,中方继续致力于同美方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坚定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年间,中国不断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为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国际形势注入确定性。
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柬埔寨太后莫尼列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在中缅建交70周年之际访问缅甸,推动两国关系进入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一年间,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5月13日,第二批中国政府援科抗疫物资运抵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新华社发(科菲摄)
5月10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工作人员搬运中国政府援助的第二批抗疫物资。新华社记者 邬惠我 摄
同非洲领导人举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巩固增强中非友好互助传统,为中非和国际抗疫合作注入强大正能量;向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中阿双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就连远在万里之外的拉美,习近平主席也惦念在心,同10国元首通话,共商中拉抗疫合作大计。一年间,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经受住新考验,展现出新气象。
5月27日,在秘鲁首都利马雷瓦利亚蒂医院,中国医疗专家组成员与医院医护人员合影。新华社发 (中国医疗专家组供图)
共享开放发展机遇 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12月12日上午,搭载有日本货物的X8015/6次列车从武汉吴家山站开出,驶往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武汉)首次将日本货物运往欧洲。武汉,这座最早向世界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的城市,如今再次迸发生机活力,架起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
3月28日,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武汉)X8015次列车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这是自新冠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7年前,习近平主席着眼实现共赢共享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7年后,当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呈现十足韧性,成为中国同各方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平台。
贸易投资逆势上涨,中欧班列架起合作抗疫的“生命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挑战面前,对沿线国家人民而言,“一带一路”是水和电,是稀缺的抗疫物资,是一份有保障的工作,是更有希望的明天。
这是9月29日在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省拍摄的相嫩三号隧道贯通仪式现场。新华社发(凯乔摄)
这是4月26日在山东济南拍摄的将发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载有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与世界意义。
“互利共赢”,世界听到了坚定的中国声音,看见了坚实的中国行动。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分享机遇——
5月1日,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约热·普奇尼克机场工作人员从货运专机上卸载中国援助的抗疫物资。新华社记者 彭立军 摄
疫情背景下,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东博会如约而至;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创造性地设立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实施……
一项项务实有力的举措,彰显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气魄和决心。
一个拥有14亿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的中国,致力于让自身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与信心。
“中国将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扮演火车头角色。”瑞士经济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鲁道夫·明施说。
因应新机遇新形势,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守护蓝色星球——
“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但我们要勇于在危机中抓住新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6月11日,在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通电话时,习近平主席道出了看待疫情冲击的辩证法。
3月26日,中国援助印度尼西亚的首批抗疫物资停放在雅加达苏加诺哈达机场仓库。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后疫情时代应遵循怎样的发展方式?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不能再“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要“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个多月后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作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庄严承诺。
这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转型的自觉行动,也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
“我们将说到做到!”习近平主席的话字字千钧。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投资新科技,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发展与环保可以共存。”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毛里西奥·桑托罗说。
高举多边主义旗帜 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2020年即将过去,新冠肺炎疫情却仍在造成全球范围内每日数十万人感染、上万人病亡。
与此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人们担心,世界是不是又要回到靠拳头说话,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当道的时代。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必须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在联合国讲坛上,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各国领导人发出呼吁。
这是2020年5月10日拍摄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首个多跨连续梁合龙现场。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和印尼国家战略项目。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凝聚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辨明方向,指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4月1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地勤人员搬运中国政府向马来西亚派遣的抗疫医疗专家组带来的物资。新华社发(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供图)
从倡导“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合作应对挑战是国际社会唯一选择”“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到提出“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共同抵制‘政治病毒’”“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最终只会损害本国和各国共同利益”……一年来,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以多边主义的中国表达,向世界传递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刻思考。
起而行之,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明确指出。
疫情放大了全球治理体系中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这正是各方应思考如何加以完善的地方,而绝不是推倒重来、另搞一套的理由。
5月19日,在津巴布韦中马绍纳兰省的姆武尔维医院,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为当地医疗机构捐赠医疗物资。新华社记者 张玉亮 摄
积极推进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宣布设立第三期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支持联合国在华设立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承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将在2025年到期后延期5年、未来5年内将再向联合国妇女署提供1000万美元捐款……作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出兵国,中方继续主动作为,以扎实行动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
正如古特雷斯所说:“有了中国的支持,联合国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着眼长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年后,一场疫情让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愈发深刻。
3月18日,在意大利帕多瓦,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与当地医生合影。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意大利帕多瓦帮助当地医院医生应对新冠疫情。新华社发(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供图)
在今年3月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重大倡议;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系统阐述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人类前途命运的交汇点上,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深化。
11月27日,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11月2日拍摄的进博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在国家层面,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起双边命运共同体;在地区范围,各方已就打造周边、亚太、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在全球领域,中方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得到积极呼应……
“我们将一道战胜病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帮助我们。”俄罗斯知名学者弗拉基米尔·别切里察在文章中写道。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
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明天!
9月7日,观众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参观。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4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责任编辑:曾星杰_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