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年底,川藏公路的筑路大军,成功地在水流湍急的怒江上,架设起一道溜索。筑路人员和物资,就通过这条细细的溜索来到了怒江西岸。在陈明义的安排下,战士们分为两批,一批负责扩宽道路;另一批则负责勘察这边的环境,寻找最合适的架桥地点。
战士们在怒江西岸的悬崖上施工
负责在怒江西岸勘探地质环境的工作组,在一次考察中,无意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岩石下的巨大山洞。正是这个山洞,帮助大家打开了架设怒江大桥的突破口。战士们在洞里装上炸药,爆破结束之后,正好打了一个路面出来。
战士们在怒江沿岸施工
在那个年代,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想要架桥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先在两岸连接起钢索,然后再用架桥机把钢轨沿着钢索依次架稳,最后联通两岸的桥头堡。
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摆到了大家面前。那就是,施工人员已经到对岸了,那怎么把钢索拉过去呢?思来想去,军人出身的十八军司令陈明义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钢索拴在炮弹上,然后对着对岸的悬崖发射。这样一来,建桥用的钢索就能成功联通到对岸。
陈明义
怎么样才能保证炮弹发射的准确性呢?那就是让战士们去创造一个明显的目标。怎么创造呢?那就是在爆破后的岩洞周围,寻找适合架钢索的地方,然后凿出几个的大型的凹形炮眼。再让炮兵战士们对着这些炮眼发射,这样便能增加作业的准确性。
战士们在悬崖上凿炮眼
炮眼凿好后,陈明义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六枚拴着钢索的炮弹,呼啸着向着对岸的目标打去。一阵爆炸的轰鸣与弹起的尘埃缓缓消散之后,六条钢索成功地联通在了怒江的两岸。那一刻,怒江咆哮的水流激浪也难以压制住战士们的激动的欢呼声。
筑路大军在石壁上刻字:英勇顽强 征服怒江
1954年2月,也就是农历正月,为了让日夜奋战在筑路一线的战士们过上一个愉快的新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以史良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来到筑路前线进行慰问演出。
战士们观看文艺演出
侯宝林、魏喜奎等知名艺术家都纷纷来到一线,参与到了文艺表演的节目之中,战士们也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拉开了川藏公路总决战的序幕。
一个半月之后,水流湍急的怒江江面之上,架起了一座结构完善的铁桥。如果仔细往上看,就能在照片左上角的山岩上,看到“英雄阵地”四个大字。这几个字,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筑路部队的英勇事迹,而特意刻上去的。
悬崖上刻着“英雄阵地”的怒江桥
筑路大军克服千难万险修筑而成的怒江大桥全长74米,是怒江上唯一一座能够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通道。因此,怒江大桥被称为川藏公路的“咽喉”。
1972年,怒江大桥被改建成了水泥混凝土拱桥。2013年,为了通行安全,在原拱桥上采用桥背桥的方式搭建了一座钢架桥。如今,怒江大桥附近一段依然属于军事管制区,由武警战士守卫,并且在桥上及桥后的隧道都不能停车和拍照,通过时车速也不能太快。因此,怒江大桥也称为318国道上最神秘的“打卡地”!
远眺怒江大桥
随着怒江大桥的胜利完工,川藏公路的建设也接近尾声。经过了近五年的努力,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正式全线通车,而通车庆典就在拉萨举行。通车典礼现场,藏族同胞载歌载舞,全场锣鼓喧天。
作为祖国内地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之一,川藏公路担负着联系祖国东西部交通的枢通作用,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但是藏汉同胞通往幸福的“金桥”和“生命线”,而且是联系藏汉人民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