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500米的2号倒虹吸,属于拉西瓦灌溉工程的一部分。(图片摄于2月19日,无人机照片)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正值雨水时节,记者跟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局计划统计办公室主任力巷措走进了属于拉西瓦灌溉工程一部分的4号渡槽,这条长2.7公里的渡槽宛如一条卧龙,横亘于天地之间,展示着现代水利设施的壮观。
力巷措手指着渡槽说:“雨水过后,贵德大地也就真正拉开了农忙序幕。3月10日我们计划开始春灌,那天我们就正式开闸放水啦!你就会看见清清黄河在这条‘空中隧道’中奔腾,你就会听见水流‘哗哗’的倾泻声,这些清澈的黄河水就会被输送到贵德大地缺水区域,滋润黄河谷地,为农作物‘解渴’。”
拉西瓦灌溉工程于2015年开工,2019年修建完成。此工程是国家“十二五”支持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重点项目,也是我省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的四个子项目之一。工程充分利用该县拉西瓦水电站的良好水势,通过总长达52.3公里的渠道、隧洞、渡槽、倒虹吸等水利设施,将拉西瓦电站蓄水引入灌区。
力巷措毕业于青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拉西瓦灌溉工程从落地到建成,她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她回忆起建设这项宏伟工程的时光:“干工程都讲究‘三通一平’,即在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场地之后,工程就可以正式开建了。记得在建设二期工程中的3号隧洞时,由于受到高地温高地应力的影响,导致隧洞温度较高,施工也比较困难,当时工人们就光着膀子进行高温作业。再比如遇到地质不良地段,就会出现渗水情况,遇到具有湿陷性黄土地段,则会出现塌方的可能。总之,建设者们在建设过程中面对着许多纷繁复杂的考验,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以及困难重重的考验,最终完成了隧道、倒虹吸、渡槽等建设。”
“像你看到在空中架起的4号渡槽,在工程中总共有25个像这样的渡槽。修建空中的渡槽挖方量少,能够不破坏生态、不占耕地、不用拆迁房屋等,选择建设渡槽,无不体现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与巧思。”力巷措说。
拉西瓦灌溉工程建成后,彻底解决贵德县河阴、河西、河东、常牧、新街5乡镇87个行政村8万人的灌溉问题,人均增加水浇地0.0667公顷,年均收入增加1000元,亩均减少电费95元,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黄河南岸谷地实现了从提水灌溉到自流灌溉的转变,同时,也改善并新增了贵德县南岸黄河谷地灌溉面积。
而力巷措就是拉西瓦灌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力巷措是河西镇下排村人,在她小时候,一家人也饱受用水难、田地缺水的困扰。
力巷措说:“记得小时候,我家主要种植麦子和菜籽,由于水资源较为有限,每个村就排着队浇水。我记得一到浇地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出人,到每个分水点看守,通常1个人就要守32小时。如不看守,水就被其他村子里的人截流掉了,自家的田地就浇不上水了。因为争水浇田,大家也都为此红过脸。我记得有一次年三十,我爸爸下午四点就吃了饺子,拿上被褥就去守水渠了。但拉西瓦灌溉工程建成后,我们村的地浇上了水,我们都是工程的受益者。”
据力巷措介绍,原来河西镇山坪村位于一个山沟沟里,村民浇水需要提灌的方式,特别花费人力物力,由于地里经常浇不上水,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工程落成后,山坪村由于离工程较近,便“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自流灌溉,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村庄。
“现在村里浇上了水,种上了苹果树、花椒树等经济作物,种植的玉米的产量也特别好,大家也都挣上了钱!”力巷措说。
自工程通水至2021年底,向项目区共灌溉浇水6012万立方米,使贵德县7100公顷土地得到有效灌溉。不仅如此,还大幅度提高了黄河南岸植被的覆盖率与绿地面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拉西瓦灌溉工程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黄河真正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今天,在充满希望的贵德大地上,勤劳的农人也在新时代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栾雨嘉)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