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维爽 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赵丽梅
“实战化演习是应急训练的最高形式,也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最有效手段。”5月16日,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局局长郭治武在应急管理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月11日举行的“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有力促进了应急力量实战能力提升。
这场五千余人的“沙场大练兵”在甘肃省张掖市等地举行,演习模拟张掖市甘州区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于甘州区新墩镇新墩村,震源深度约10公里,甘肃嘉峪关、金昌、酒泉、武威等地震感强烈。
震区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道路、电力、供水、燃气、通信中断,山区出现滑坡、崩塌,西气东输管线甘州段发生泄漏并引发爆炸,兰新线中欧班列倾覆,西电东送工程受损,大量游客被困景区,部分村庄形成“孤岛”。
很像“天降神兵”
多方力量前往灾区进行救援,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是受命参加此次演习的队伍之一。
接到命令后,昆明航空救援支队从祖国西南角的云南昆明一路北上,穿过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岭、祁连山脉,到了地处大西北的张掖,全程飞行2400余公里,从植物王国到了大漠深处。
“报告指挥长,我支队2架直-8A直升机、50名救援人员已在张掖丹霞通用机场集结。目前,支队2个机组任务明确、准备到位、技术胜任、斗志昂扬,直升机装备性能良好,任务人员和救援装设备已完成登机装载,马上起飞,飞赴灾区开展救援。”5月11日10时,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支队长张英海向指挥长汇报结束后,副支队长朱俊杰和飞行员夏劲波驾驶直升机,载着特勤大队消防员董泽淋和索降队员们率先出场。
从直升机悬停打开舱门到10名队员索降集结抵达搜救点,只用了1分30秒时间,比预演时的3分钟整整缩短了一半。董泽淋表示,在地震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时间里,每一秒都是无比珍贵的。“时间就是生命,提前的这一分半钟时间,废墟上的人可能就被成功营救了。”
这是时隔一年多,董泽淋再次回到他从前的单位驻地甘肃参加演习。从前的战友向董泽淋表示,你们从高空直升机上一跃而下,很像“天降神兵”,十分震撼。“未来国家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发展无可限量,灾难发生后,正需要你们这样的空中突击力量。”
争分夺秒为的是生命
董泽淋和队友们再次回看演习视频时,不由得感叹:“滑得真好。”
董泽淋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索滑降时,心里在不停地打鼓。因为在直升机上可能会出现恐高、晕机等现象,同时,直升机还可能在空中摇摆不定,心理素质不好的索降队员根本不敢往下降。如今,董泽淋已经有几十次索降经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克服这些恐惧,不断提升索降的速度。
事实上,此次参演的特勤队员空中训练时间均达到20小时以上。在演习中,昆明航空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的队长助理许立满除了担任索滑降科目的安全员外,还担任景区被困受伤游客救援转运科目的营救员。
在演习现场,其中一个科目是模拟一对情侣在张掖丹霞景区游览,男孩坐在栏杆上等女友为他拍照,此时突然发生强烈地震,男孩跌出观景台落到山谷里,女友试图爬出栏杆救助男友,被景区安保人员拦住。4名救援人员赶到制定了救援方案,使用电台汇报申请调派直升机进行营救。
直升机抵达伤员上空悬停后,利用绞车把特勤队员降下实施营救,救援队员完成营救后吊升,随后,直升机侧飞500余米至景区公路上空,将营救人员和伤员降到地面,直接转到救护车上进行现场救治。
他乘坐直升机抵达被困者上空时,迅速挂好吊钩,绞车手启动绞车将他降下,向被困者靠近,落地那一刻,一股很强的电流从许立满身上流过,他身上的汗毛瞬间都直了起来。
这是因为在沙漠地区操作的直升机起降和低空悬停时,沙子微粒会和直升机螺旋桨的金属材质高速摩擦,产生静电,而绞车钢缆并不绝缘,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许立满感受到的就是这股静电。许立满说,“解开挂钩就没有了,我帮被困者穿戴好套索装备,把他和我自己挂上吊钩时,电流又出现了,很刺激,手抓在钢索上都有电麻的感觉。”
到空中后,出现有了新的情况。许立满和被困者在空中一圈一圈旋转起来,越转越快,近处红黄相间的丹霞地貌,远处的高山雪顶快速划过他们的眼帘,这种情况容易让人眩晕,许立满和被困者都闭上了眼睛。约1分钟后,直升机侧飞到公路上方,绞车手慢慢将他们放下,等在公路边的救护车上,两名消防救援人员和两名医护人员携带担架将伤员转移到救护车治疗。许立满表示,这样省去了进舱出舱的时间,短短1分多钟,伤员就得到了救治。空中、地面营救小组与时间赛跑,这争分夺秒的背后为的是生命。
之后,许立满才了解到,这个科目在国内演习中尚属首次。他觉得这个演习科目设置实战性很强,人困在深谷里,地面交通工具进不去,连救援人员都无法抵达,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发挥直升机不受地形影响这一巨大优势的时候。
许立满表示,这是真正的检验。“我们是来救人的,不是来训练的。”
这样的检验对昆明航空救援支队直升机机组和绞车手来说,挑战是巨大的,飞行员、绞车手、施救队员三者的配合需要高度默契,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闪失可能都会导致救援失败,最后也都圆满完成了。
完成演习只是第一步。随后,机组就进行了总结,开始探索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果被营救者伤势较重,需要躺在担架上进行空中转移,担架怎么出舱,起吊时怎么才能让担架在空中摆动幅度小一些,起吊至直升机舱门时如何进舱门......直升机在干燥的沙漠地区进行空中救援,静电的问题怎么解决?在其他地域,面临其他灾害,包括冰面、水面营救,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把经验带回去给大家
演习模拟震中张掖市甘州区一栋高层居民建筑因电气设备短路引发火灾,1名群众被大火围困楼顶……这是现场的另一个演习科目,演习地点地点位于张掖市市区,直升机悬停在87米高楼顶空,高楼内冒气的黑烟,几十根消防管带射水控制火势的场面就像电影大片里的场景。
直升机搭载3名救援人员飞抵着火建筑空域,择点悬停索降营救。直升机悬停稳后,特勤大队二中队班长丁浩然站在舱门往外一瞟,从高空看去,高楼楼顶变得有些狭小,随后挂好吊钩滑了下去,抵达了“被困者”身边。他和另一名队员宋志祥相互配合,检查“被困者”身体状况并进行心理疏导,为“被困者”穿戴安全吊带和防护头盔,连接好提升系统后向绞车手发出提升信号,直升机将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吊升入舱后驶离现场。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丁浩然回看演习的视频回放,当听到两名空勤消防员娴熟地将被困者固定在吊椅上,快速营救到直升机上时,他脸上洋溢着笑容。担任安全员的特勤大队一中队队长助理何小东家就在甘肃天水,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都看了他参演的科目,他们说,“为何小东感到骄傲”。
当天中午,几个实施营救的队员聚在一起将整个救援流程写了下来。他们表示,要把这些材料带回去,分享给其他人,这是很宝贵的经验。
5月12日上午8时许,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地转分队从张掖出发返程。在这个“汶川5・12”大地震14周年纪念日的特殊日子,四川人董泽淋回想起当年地震时的情况,那时他还在西藏服役,他的母亲和弟弟在四川南充老家,当天连续给母亲打了3天电话都没打通,直到第4天才打通,他才得知家里情况尚好。随后,他就把身上刚发的400多元津贴全捐给了汶川灾区。
如今董泽淋成了一名航空救援人员,他问自己,若是灾难再次发生会怎样?董泽淋说:“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各项救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