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4)| 事迹印成连环画的信用社女会计宋哲香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迹印成连环画的信用社女会计
宋哲香(1933—),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出生,山东莱阳人,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
宋哲香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着想、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事迹,受到各界高度赞誉。1955年8月获“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并进京出席共青团中央全国表彰大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宋哲香的事迹先后被载入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文献《中国青年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斗争的任务》和《伟大祖国的忠实儿女》。1956年宋哲香先后荣获山东省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再次赴京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7年宋哲香的事迹被印制成连环画《信用社的女会计》,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在上世纪50年代,农村信用社成立初期,老一辈农信人凭借一只大挎包、一双铁脚板和一辆老金鹿,走街串巷的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为当地老百姓讲解金融政策,为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土地,用一份深情,扎根在农村老百姓的心坎里。
“大挎包”精神历久弥新,也书写着农商银行独特的“红色历史”。烟台莱阳88岁的宋哲香老人,用胶东姑娘的朴实和勤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大挎包”精神。
爱岗敬业从初出茅庐到算盘能手
1933年出生的宋哲香是山东省莱阳县官庄乡(今龙旺庄街道官庄村)人。高小毕业后,聪慧的她在家里务农,是个人人夸赞的好姑娘。因为为人勤快朴实,干活也是一把好手,1954年秋,乡里的领导来到家里,动员她到官庄乡信用社里当会计。想到自己文化水平低,宋哲香起初不敢接受这个工作,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领导告诉她不要担心,人人都是从基层干起,只要好好学就没有干不好的活儿,如果同意的话会派她到县里学习。宋哲香听到这里打消了顾虑,立即收拾好行囊到县里学习。
又一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宋哲香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当别人下课后闲逛的时候,她就抓紧时间看书练习,每天晚上她都是最后一个回宿舍的人,她知道,这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对得起党和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宋哲香从县里学习回来后,恰好碰上政府发还当地农民一部分地款。考虑到这么大的数额放在家里不安全,她就协同村干部动员村民们把钱存到信用社里。没想到,一下子账面上就存入了7000多元,这么大的数字她还是第一次经营,因此特别小心。可是算来算去,宋哲香发现竟然多出了30元。要知道在当年,3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可怎么办?宋哲香急得满头大汗,赶紧一笔笔的核对,眼看着到了后半夜,社主任劝她先回去休息,有什么问题第二天再说。
躺在炕上的宋哲香心里一直记挂着多出来的30元钱,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她有点后悔自己接受了这份工作,又担心万一找不到出处,以后怎么向村民们交代?宋哲香想到去县里学习的时候,县委领导曾经对学员们说过的一段话:“困难一定有的,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好每一件工作。”想到这里,宋哲香起身下炕穿好衣服来到信用社,扳着指头一张一张数钱,又对着算盘重新计算了一遍,这一次发现一分钱也不多,原来上次是自己算盘打错了。
有了这个教训,宋哲香意识到自己的业务水平还需要提高,算盘打不好,就会出错。从此之后,宋哲香的大挎包里就多了一个算盘,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得了空闲,就拿出算盘来练习,后来成了数一数二的“算盘能手”。在宋哲香听来,练习时拨弄算盘的声响就像乐曲一样美妙动听。
勤劳朴实磨破鞋底只为满意服务
官庄乡信用社成立初期,老百姓面对这个新单位很陌生,大家对信用社的性质、任务都不明白。宋哲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逢人就宣传,下班后的空余时间也全部用来宣传信用社。她一户一户动员,建议大家到信用社参股,建议大家有闲钱存到信用社里最安全。纵然如此,前来存钱的储户还是没有几个人。
宋哲香听说村里的宋全会最近卖了不少余粮,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趟趟上门去宣传存款的好处,可连续去了好几天,宋全会一边答应着,却没有到信用社里来。宋全会心里琢磨着:好不容易卖粮手里有了钱,可不能轻易把钱交给这个年轻的女会计。
宋哲香有些灰心,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真心却换不来别人的信任,但转念一想,她又觉得:一定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越是这样,越是需要我继续努力。于是,这位质朴的胶东姑娘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每天下班后,她继续走进了更多村民的田间地头和家里,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信用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把钱存起来。
有一次,宋哲香听说了鹿格庄村的隋树信家里有钱,便打听着来到他家里,告诉他可以将手里的钱交给自己在信用社里存起来,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支取。隋树信动了心,为了试试把钱存到信用社到底能不能更方便,他把钱存上了。
第三天后的晌午,隋树信来到了信用社要取钱,可这时恰巧社里没留现金,这可把宋哲香给难住了,她红着脸对隋树信说:“您先回去,下午我就把钱给你送到家里去!”隋树信黑着脸走了,他的心里泛起了嘀咕。
送走了隋树信,宋哲香收拾了一下东西就往区营业所跑。崎岖的山路20多里,宋哲香不到中午就跑回来了,和社里的同事打了个招呼后,她急匆匆的来到隋树信家里,将一沓浸透着自己汗水的钱交到了隋树信的手里。看着发梢都在淌汗的宋哲香,隋树信非常感动:“信用社真的很讲信用呐,以后有钱,一定联系你!”
转眼到了1954年腊月,家家户户飘着年味儿,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宋哲香不仅脚底板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还磨坏了好几双鞋子,看着闺女累瘦的脸庞,母亲亲手做了一双加厚底的新鞋送给了女儿。宋哲香告诉家人:党给了我一份工作,我要珍惜,每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前来存款,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磨破几双鞋子不算什么!
腊月二十八到了,还有两天就过年了,取款的人也少多了,宋哲香担心积压资金,便把多余的钱送到了农业银行营业所,只留下200多元。谁曾想她刚回到信用社,水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就来了三户取出了150元。晚上,南官庄村的戴孟善又前来要用250元。这下,宋哲香可犯了难,自己这里只有60多元钱,天寒地冻的腊月天,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呢?宋哲香忽然想起来,杀猪的王学信、王文敬等三个人手里应该有钱,于是赶紧告诉了主任,分头去这三户人家去借钱。当从三个杀猪户的家里将借来的钱凑齐,宋哲香顶着大雪将250元钱送到戴孟善的家里时,戴孟善非常满意:“哲香,你说得对,把钱存在信用社里果然比放在家里还救急呢!”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九,天不亮,宋哲香就早早出发,顶着刺骨的寒风到营业所里把钱取出来,还没到吃早饭的时候,就送到了王学信等三个杀猪户家里给他们还上。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宋哲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信社扎根“三农”,为老百姓服务的宗旨,也正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朴实,很多村民把宋哲香当作家人一样看待。
诚信为本凡事以百姓利益为上看作
50年代的胶东农村,家家户户都会饲养肉猪,乡里的供销社每个月都会收购一次毛猪,卖猪的钱是一个家庭很重要的一笔收入,宋哲香主动来到供销社联系,让他们每次收毛猪之前一定通知自己。到收购的时候,宋哲香就提前来到收购点进行宣传,遇到需要帮忙的时候,顾不上又脏又臭,主动帮忙。很快,大家都知道卖猪的时候有个信用社的女会计在现场,卖猪的钱可以直接存到宋会计那里去,就这样,每个月,宋哲香都能多揽储一二百元。
不久后,国家又发放一笔建设地款项,得知这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宋哲香便提议一村找一个村干部帮着宣传存款的好处,没想到这一宣传,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将地款存到了信用社,信用社一下子多了七八千元的存款。
由于宋哲香真心替农民们着想,关心着大家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事情,她和农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很多人有了什么事情都会去信用社找女会计拉拉呱,顺便将手里的钱存到信用社。宋哲香也把储户们当成自家的亲戚,听说谁有什么难事,就会主动去问一句,听说谁家有钱暂时用不着,就上门去宣传农村信用社集资入股、参加储蓄存款的意义与好处,坚持走门串户、挨家挨户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说服动员村民将闲置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
在宋哲香主动、热情、耐心、细致的努力下,1955年她发动的储蓄存款金额高居全县农村信用社员工榜首。宋哲香凭借身先力行的热情服务,把党、国家以及农村信用社对农民的热情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激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借助典型榜样的模范作用,也有力鼓舞了全体员工的干劲与斗志,有效壮大支农资金力量,促进农村货币信贷资金流通,为农民生活、生产发挥了重要扶持作用,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有一天,宋哲香听说村民于淑欣家里的猪死了,就赶紧上门去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于淑欣表示想尽快再买一头猪仔,可惜手头没有现钱,不知道该怎么办。宋哲香回去后打听到了仔猪的价格后,拿着钱送到了于淑欣的家里,于淑欣非常激动,一个劲地说:“信用社真的是咱庄稼人自己的信用社!”
宋哲香凡事首先想到的是不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1955年秋收后,很多农民卖了余粮之后手里都有了钱,宋哲香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村民家里收款,在鹿格庄村一户村民家里,刚清点核对完已经存好的76元钱,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将已经清点好的钱从炕上刮跑,散落了一地。几个人赶紧将钱归拢起来,重新进行清点,无论怎么点,发现都是74元,四处寻找都没有发现被刮跑的那2元钱。但存单已经开好,宋哲香就对那户村民说:你再找找,找不到再说!回到所里,宋哲香就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了2元钱凑成了76元。她深知,这2元钱不仅是村民对自己的信任,更关乎信用社的声誉。过了几天,那户村民专门到社里告诉宋哲香,钱找到了,原来被刮进了墙角的缸里面。
1956年春天,南官庄村王春海打算种上几亩地瓜,但从地窖里把地瓜种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全坏了,他想去信用社贷款,却又担心自己不是社员被拒绝,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消息的宋哲香拿着钱送到了王春海的手里,并告诉他,“只要是有关生产的事,不要有任何担忧,随时到信用社来找我!”
不忘初心一心向党为人民
为了不积压资金,宋哲香每隔三两天就要往20多里地外的沐浴店营业所跑一趟,忙的时候一天要跑两三趟。从官庄到沐浴店,全都是崎岖的山路,很不好走,遇上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摔跤是常有的事,但宋哲香爬起来后,扑扑身上的尘土又继续前行,从来没有嫌过苦喊过累,也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工作。她觉得,党把这份光荣的任务交给自己,一定不能够辜负组织的信任。莱阳的大风一年刮三季,秋天、冬天和春天几乎天天刮个不停,上坡的时候因为风大,几乎能够将瘦弱的她刮到山下,宋哲香就琢磨出一套自己的爬坡方法,她说:风再大也没有我的劲头大,大风刮得我睁不开眼睛,我就用后背顶着风走,毛主席说过:人定胜天!
宋哲香投身农村信用社,服务到家、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事迹,受到各界的高度赞誉。1955年4月获“莱阳专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同年8月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并进京出席共青团团中央全国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大会期间,她会同山东、山西、浙江3省29名农村青年积极分子共同向大会发表《关于积极参加扫盲工作的建议》;宋哲香的事迹被载入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文献《中国青年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斗争的任务》以及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简要事迹《伟大祖国的忠实儿女》,在该书分发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沈钧儒,亲笔为她题字《赠给宋哲香永远留念》。1956年3月,宋哲香获“山东省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7月又获“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再次赴京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7年,宋哲香的事迹被印制成连环画《信用社的女会计》,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辛勤的工作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但回到单位后的宋哲香依然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坚守自己的岗位。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像雪片一样的信件,信件上有人对她表示了赞扬,也有人表示要向她学习,还有一些人希望她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宋哲香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丈夫在莱西工作,她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在莱阳生活。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天不亮出门直到星星满天才能回到家,大儿子刚能够着锅台就能帮妈妈烧火,不到10岁就学会了做饭,在家里照顾着弟弟妹妹们。宋哲香说,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们做好了晚饭,想等妈妈回家一起吃,但等着等着就饿着肚子睡着了。
1976年,因为长期吃饭不及时,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宋哲香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一米六五的她瘦到不到90斤,不得不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家人们都心疼她,劝她不行就换个工作,但手术后没多久,信用社里又出现了宋哲香忙碌的身影。
每每谈及往事,宋哲香仿佛又回到当年荏苒的岁月,她说:“信用社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们才是信用社的根,自己不过是做了一名信用社职工应该做得事情。自己是一名党员,共产党都是一心为人民的,只要心里面装着老百姓,无论走到哪里,事业都能干成功!
1990年,宋哲香退休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岗位,但她退休后仍念念不忘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巡回演讲,言传身教,发挥楷模榜样作用,激励、鼓舞新一代农信人,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发奋努力、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赶超一流,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宫坤鹏 盖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