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你的日货韩货怎么办?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
当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根据全球贸易预警,仅2017年上半年,美国就采取了65项贸易保护措施。在这种背景之下,中日韩三国该如何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现状:内忧外困?
中日韩三国人口超过15亿,经济总量超过16万亿美元,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总额接近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是,三国内部的贸易量相对较少,相比于东盟(24%)、北美(42%)、欧盟(65%),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比例仅为19%,大部分的贸易产品仍然流向欧美等区外国家。
中新社发 俞方平 摄
影响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的因素,既包含政治因素,也包含经济因素。
东亚经济合作并不完全由东亚国家主导,域外力量制约着东亚经济体的参与方式。在第二届东亚经济合作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表示,东亚经济合作的研究需要放在亚太的视角下进行。他认为,逆全球化事件本质上还是源于对利益的诉求,反对的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其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果。而东亚经济合作的困境,根源就是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基础较少。
尽管“政冷经热”开始逆转,但中日韩在经贸合作上已经有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开端。东亚区域已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经过三国多年的共同努力,中国已经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韩也成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
中新社发 耿玉和 摄
当前,东亚区域已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但各种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分析,非关税壁垒、通关程序、供应链合作标准、信息共享体系等因素仍亟待解决。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面向未来,东亚的经济合作又面临着逆全球化的冲击。特朗普政府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计划重新商谈美韩自贸协定等政策行为,对东亚地区区域政策合作造成一定的冲击。
首要议题:完成RCEP谈判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报复逐渐升温,桑百川在会上强调,当前中日韩合作的首要议题就是加速推进RCEP谈判进程。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2013年启动第一轮谈判,目前共进行了19轮谈判和5次部长级会谈――至今仍悬而未决。RCEP的发起方东盟虽表示,“已充分认识到迅速结束RCEP谈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9月10日将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5次部长级会议上,谈判能否完成仍有争议。
新日铁住金常务议员铃木英夫援引日媒报道称,在马尼拉会议上关于RCEP达成协议的机会不大,但此举仍意义非凡,日本业界十分关注。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竺彩华则提议,推进RCEP需适当修正谈判目标、谈判重点、谈判方式。谈判,目标不要太拘泥于“高度自由化”,应该把重点向贸易便利化倾斜。不一定非要一下子达成一揽子协定,可以设定早期收获、采用RCEP-的方式等。
东亚经济合作一直以来具有明显的危机驱动属性,当前的RCEP正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问题。桑百川认为,TPP搁浅短期而言将有利于缓解亚太地区的竞争性自由化,提高东亚国家开展本地区经济合作的向心力。
中新社发 陈宏青 摄
中日韩FTA:需要日方更积极
除了RECP,中日韩FTA(自由贸易协定)也是第二届东亚经济合作论坛热议的话题之一。
早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中日韩FTA(自由贸易协定)就被提出,从2012年开启正式谈判,至今经历了12轮谈判,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竺彩华分析,中日韩FTA进展缓慢,最大障碍是政治动力不足。地区贸易集团首先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TPP仍是日本的首要选择,中韩自贸区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都有限。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郑衡坤也认为,日本在FTA谈判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只有三方共同积极推进,世界第三大经济贸易区的落实才会成为可能。
目前,区域或双边FTA仍在继续推进,虽然还没有时间表,但各方也在寻求、探索更适合本国的贸易自由化,而非囿于最大公约数。
未来,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全球化需要全新的逻辑和思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走出“FTA至上”情节,而应强调联通至上,包括基础设施联通、人文交流与合作、新平台(如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建设等。
中国正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日本提出了迎合世界大趋势,改变产业结构,提出科技利国政策;韩国也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经济建设的经济政策方向。
可以说,三国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对接的广泛可能性,在产业、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合作前景十分可期。路漫漫,仍需上下而求索。
许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