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伯家住西湖边,特别喜欢西湖里的鸳鸯,最近每天都要去西湖边看看。
去年,他拍到鸳鸯被野鸭咬死的视频,前天他又拍到小鸳鸯浮尸西湖湖面的照片,“又是一年,小鸳鸯的命还是如此的苦!”
照片是赵大伯前天早上拍的,拍摄地点是断桥边。
赵大伯说,前几年,孤山后边、平湖秋月一带,还是鸳鸯的园地,好多外地游客特地来看鸳鸯,可这些年,孤山后边满塘都是野鸭,又大又肥,很少看到鸳鸯的身影了,鸳鸯越来越多跑到断桥这边。究其原因,赵大伯估计是被迫迁移,“野鸭把鸳鸯的领地快抢完了,鸳鸯个头小,打不过野鸭的。”
“鸳鸯是有灵气的,也是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再这么任由野鸭繁殖,再过两年,怕是没有鸳鸯的空间了,要加以管控啊。”
昨天中午,我从平湖秋月延孤山北往西泠桥走,“嘎嘎”声此起彼伏,水面上成群结队的鸭子,鸭妈妈带着宝宝,不时还有几只从水中窜起,相互追逐。
相对野鸭,鸳鸯确实要少许多,一只鸳鸯妈妈带着鸳鸯宝宝在岸堤上打盹,数了数有9只,抱团趴在一起。
爱好摄影的王先生每年四五月份都要到孤山拍鸳鸯。说起鸳鸯和野鸭争夺领地,他来了兴头,“确实是的,我经常看到鸳鸯野鸭打架,而且明显野鸭多,鸳鸯少。我和一些玩摄影的朋友私底下聊过,今年受疫情影响,人在家里待胖了,西湖的野鸭也胖了,你看那一只一只,又大又肥,足有三四斤。”王先生说着哈哈笑了。
说到鸳鸯栖息地被野鸭“侵占”,“快拍小友”老潘深有同感。老潘是资深摄友,拍鸳鸯记录鸳鸯是他每年都要做的事。
“确实好多鸳鸯迁移到了断桥边,我今年发现的小鸳鸯大概有7窝,第一窝16只,目前存活10只左右,存活率在百分之六七十。”老潘说,究其原因,小鸳鸯死亡原因大概有三个,打架咬死、自然冻死、抓捕投喂致死。
老潘说,野鸭和鸳鸯打架,大多是为争领地和食物,野鸭个头比鸳鸯大,正常情况下鸳鸯打不过野鸭,落单的小鸳鸯要是误入野鸭领地,大野鸭会追着咬啄,啄死的情况确实有,“当然大鸳鸯也会追啄小野鸭。”
野鸭妈妈和鸳鸯妈妈狭路相逢、对峙,一番打斗后,鸳鸯妈妈罕见地获胜了。快拍小友“老潘”摄
有一天,老潘拍到一个镜头,一只鸳鸯妈妈和一只野鸭妈妈各自带着孩子们,在“爱心桥”(水网间的平台,帮助新生鸳鸯宝宝翻越)相遇,狭路相逢,两个鸟妈妈对峙后激烈打斗,从桥上打到水里,意外的是,鸳鸯妈妈赢了,野鸭妈妈带着宝宝落荒而逃。
鸳鸯妈妈和野鸭妈妈在水里激烈打斗,小鸳鸯在石头上围观。快拍小友“老潘”摄
老潘说,今年西湖里野鸭比鸳鸯多了十几窝,孤山那边确实快成野鸭的天下了,那边原来是鸳鸯栖息地,它们不得已搬到了断桥边。鸳鸯休息是要上岸的,多住在树洞里,可断桥这边的堤岸不适合休息,遇到暴雨极端天气,原本可以上岸躲在母鸳鸯怀里的小鸳鸯难免会冻死。
还有个原因是人类的抓捕和投喂,老潘说,小鸳鸯刚出生几天,一些游客会觉得可爱,倒不是说抓回家,就是抓上来玩玩又放了,可是会对小鸳鸯造成伤害。投喂食物的也不少,薯片、腊肠等等,会卡住小鸳鸯,还有的喂饼干,小鸳鸯吃起来不知饥饱,会胀死……
5月9日傍晚,断桥南端一名男性游客手中紧紧抓着一只小鸳鸯逗弄。志愿者立刻进行劝阻,该名游客在志愿者喝止声中随即将小鸳鸯扔回水中,幸未造成小鸳鸯明显外伤。视频截图自@浙江野鸟会_ZJWBS
对西湖野鸭和鸳鸯争抢领地争夺一说,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范忠勇认为,未经过野外调查和专门研究,这种说法未必科学。近些年,西湖里“野鸭”和鸳鸯的数量都有增多,活动范围也更广,“野鸭”和鸳鸯的生活习性相似,但并不能简单地说谁侵占了谁的领地。
“还有一个问题,西湖边这些所谓的绿头鸭、斑嘴鸭,并非纯粹的野生物种,大都是家鸭,是人为放生的。在西湖,它们吃喝不愁,繁殖又快,天敌也不多,所以这才看到一群一群毛茸茸很大只的鸭子。”
对这些“三不像”鸭,范忠勇研究员的建议是,可以考虑人为干预,建议从西湖转移走。他同时呼吁游客,不要在西湖随意放生。
至于鸳鸯,因为西湖环境越来越好,有些从候鸟变成了留鸟,自然繁衍,大家注意保护,不要随意抓捕干扰,不要人为喂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