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读书》是『砺石商业评论』推出的聚焦全球商业经典的读书专栏。本期推荐的书籍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师稻盛和夫先生最新出版的《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这本书总结了其在八十多年人生中求证的至上智慧。本文节选自该书的核心精华第二章,由『砺石商业评论』原创首发。在这部分,稻盛和夫先生通过回顾其一生的重要时刻,向我们揭示了做人、做事动机良善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
1
为什么只有“纸袋行商”获得了成功
从少年时代起,经历青年时代,一直到踏入社会,我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我的人生是挫折和失望的连续:小学考初中两次没考上、患肺结核卧病在床、高中考大学失利,此后的就职也很不如意。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极其顺利,令人吃惊,宛如穿过乌云的一束阳光。那就是我高中时代所从事的“纸袋行商”。
我们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前开始就以印刷业为生。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家宅和工厂都在空袭中被烧毁。
以前一直辛勤工作的父亲,因失去房屋而失魂落魄。母亲卖掉自己的和服等物品,辛苦筹措,支撑贫困的家庭,养活家人。
即使在那种境况下,上高中的我依然无忧无虑,放学后只顾着和同学们去空地玩棒球。看到我这个样子,母亲发火了,有一天她这样对我说:
“你跟那些和你玩的同学不一样,我们家境不宽裕。上了高中,你还只顾着玩耍……”
看到母亲悲伤的表情,我大受刺激,决心“帮扶家计,守护家人”,并向父亲提出制造和销售纸袋的建议。
以前,我们家经营印刷作坊,同时,也做纸袋。父亲用菜刀一样的大型刀具把一大叠纸一下子裁断。周围受雇的阿姨们将裁好的纸张折叠,涂上糨糊。
我想起年幼时看到的这种光景,就请求父亲再次制作纸袋,由我外出销售。
平日里是放学后,周日则是从早到晚一整天,我将父亲制作的大小十几种纸袋装进大竹筐里,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沿街叫卖。
最初,客户是街边的甜品店,我随意兜圈子,走到哪儿算哪儿。后来自己开动脑筋,将鹿儿岛市内分成七个区域,以一周为单位,按顺序走动。另外,我还将纸袋放在批发店里,委托他们代销,他们卖掉多少,我就收多少钱。如此这般,我想了许多点子。
不久,别的点心批发店也纷纷下单。父亲和我忙不过来,甚至还雇人帮忙。而且,据说由于我们的纸袋在市场上畅销,当时从福冈来的纸袋商竟然撤退了。
作为一个完全外行的高中生所从事的买卖,这称得上是很大的成功了。这可以说是我作为经营者的原点,是珍贵的体验。
那个时期,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利,唯有纸袋生意获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多年后我回顾当时的情况,思考成功的理由时,忽然悟到了一个道理。
其他的事情,几乎全都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保护,或者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与此相反,只有纸袋行商出于帮扶家计、守护家人的目的,是从“关爱他人”出发的行为。就是说,其中蕴含着“善意的动机”。
2
在利他的地基之上,建立成功的大厦
如果动机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动机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恶的,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事情都无法顺利推进。
在风险企业的创业者中,以获得财富、博取名声为目的而开创事业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如果企业经营的“引擎”仅仅置于追求经营者的私利私欲、功名心或名誉心之上,那么,即使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企业也终究无法长期发展壮大。
所谓动机,也可以说是推动事物前进时的“地基”,有了不可动摇的牢固地基,就能在其上建立宏伟的建筑。相反,如果地基不牢靠,却想建造豪华的房屋,那是无法成功的。因此,如果动机不纯,凡事都无法顺利推进。
京瓷创建之初提出的经营动机是:把我个人的技术发扬光大。让我开发的精密陶瓷技术广为人知,并用这个技术制造优良的产品,这曾是京瓷公司的使命和存在的意义。
换句话说,创办京瓷公司,是为了实现我作为技术人员的个人梦想。
但是,创业第三年的某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义。
十余名上一年刚录用的高中毕业的员工,突然来到我的办公桌前,排成一列,递上一纸“要求书”,态度强硬。
其中罗列了加薪、奖金额度等待遇改善以及未来保障等要求。他们说:“如果不答应这些要求,我们就全体辞职。”
成立不久的公司,没有什么实力,对他们的要求不可能照单全收。而且,对无法兑现的事情做出承诺,是不诚实的行为。
我把他们带回我当时的住所,那是只有三小间的市营住宅。我拼命说服他们,经过三天三夜的促膝长谈,最后,他们总算全都理解了我的想法,接受了我的意见。但是,那一夜我却失眠了。
“所谓企业经营,难道是这样的吗?我竟然走上了这条艰苦的道路!”我心里既迷惑又后悔。
前面讲过,我出生长大的鹿儿岛老家以及父亲经营的印刷作坊,都在“二战”临近结束时遭空袭被炸毁了。战后,母亲靠着变卖和服等手段,让七个孩子吃上了饭。
在这样的家庭中,只有我一个人提出“非分”的要求,让家人花钱把我送进了大学。因为这个缘故,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往老家寄钱,从未间断。
连自己的家庭都照顾不过来,怎么还要照顾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员工、保障他们将来的生活呢?这样一想,我甚至有了后悔的念头:“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办公司了。”
但是,经过彻底思考,我得出一个结论。公司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而是为了守护员工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生。这才是公司的使命,这才是企业经营的意义。
悟到这一点,下定这个决心时,我如释重负,犹如拨云见日一般,心中透亮了起来。于是,我心思一转,确定了公司的使命: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3
首先为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一系列事情成为契机,让我完全放下了创业之初所怀抱的个人动机,将京瓷的存在意义从“利己”转变为“利他”。可以说,那就是我作为经营者重生的瞬间。
如果我坚持以前的理念——公司的存在是为了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京瓷恐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巨大的成长发展了。
京瓷后来的急速成长,就建立在“追求全体员工的幸福”这一坚实的利他基础之上。
公司首先就是为了在其中工作的员工而存在的。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员工的幸福。这是企业经营中最为根本的利他精神之所在,用这样的理念去经营企业,就能与员工产生共鸣,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不惜一切努力予以协助。
讲到“利他之心”时,如果一下子上升到“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等宏伟高尚的理念,那么从公司一般员工的角度来看,那就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他人的事情”。这样的话,就无法点燃他们的热情,他们就不会不遗余力、拼命工作。
“利他”这个词的意思本来就很简单。“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后己,把“为自己”放后面,优先“为他人”。比如,思考为了邻居可以做些什么,尽己所能做一些关爱对方的事情。利他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绝不是什么需要大张旗鼓的行为。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让家人幸福的事情。如果在工作,就要为职场同事、为客户做力所能及的事。此外,还要尽可能为自己所在的街道和地区做有益的贡献。
只要有利于他人,不管事情多么细小,都是利他的行为,在利他的行为中萌生的利他心,像花朵一样绽放,由此,再向着人最高尚、最美好的行为进一步扩展。
在我自己的人生中,说到最早的利他行为,我就想起小学时代,我作为孩子王,带着几个小伙伴到处玩耍的事情。
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到处玩耍。母亲总是为我们这群顽皮的孩子准备好点心——满满一锅蒸好的红薯,这在当时算是奢侈的美食了。
一看到热气腾腾的美味红薯,忍不住就要伸手。但我硬是忍住这种冲动,先分给小伙伴们,再把剩下的留给自己。
现在想来,那就是作为孩子王的我,当时所能做的最大的利他行为了。
他人优先,将自己放在后面,这是做人的朴素而单纯的行为。
而这种微小的行为,对于我而言,就是利他心的萌芽。
4
利他的行为会让自己受益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
这个法则还可以用下面的语言来描述。
宇宙中吹拂着利他之风。只要扬起巨大的风帆,借助这阵利他之风,人生之舟就能驶入美好命运的潮流,就能被导向幸福的方向。
这时,接受这阵风的风帆就是利他之心。用亲切的关爱之心做事,人就能充分借到利他之风,人生之舟就能动力十足,朝着幸福和成功前进。
在企业经营的世界里,当我们强调“利他之心很重要”时,我们一定会听到批评和反驳的声音:在严酷的商业社会里,靠“利他”、靠“关爱之心”之类的东西,能经营好企业吗?
然而,正因为是在炽烈竞争的商业世界,所以“体谅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别重要。
这是因为,以利他之心发起的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在三十多年前有这么一件事,当时,京瓷出手救助了一家陷入经营困境的风险企业。
那是一家生产、销售车载对讲机的企业。车载对讲机在当时很流行。正好那时美国掀起了无线通信的热潮,趁着这股势头,这家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迅速成长。
但是,当这股热潮退去之后,这家雇用了几千名员工的企业立刻就陷入了困境。于是,经人介绍,他们请求我的帮助。
京瓷与这家公司合并以后我才知道,这家公司中有一个思想偏激的工会组织。工会成员们不好好工作,把热情都倾注在“工人运动”上。他们多次态度强硬地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因为他们要求的内容都极不符合常理,所以我一概拒绝。
自己的主张通不过,他们很愤怒。于是他们开车结队,来到京都,在街头展开宣传活动。
他们在京瓷公司和我家周边张贴传单,污蔑京瓷公司和我个人。
他们开着宣传车通过京都的主要街道,用高音喇叭对我诽谤中伤。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但是,对他们的这些行为,我并没有采取对抗措施,我把心血倾注在这家合并公司的重建事业上。
一直到这些人离开公司为止,经过了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蒙受的损失和困扰难以估量。然而,我不吐一句怨言,不发一声牢骚,只是一心一意为员工,拼命提升企业效益。
这样做的结果是,这项亏损的事业终于开始盈利,员工们在工作中充满了自豪感。这家公司后来成了京瓷机器制造事业的一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几年后,京瓷又吸收合并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复印机公司,它成了京瓷的子公司,于是京瓷帮助它重建。承担重建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我们当年煞费苦心、努力重建的那家风险企业的原厂长。
他成为这家子公司的首任社长,在就职致辞中,他说:
“我曾经是被救助的一方,现在站到了救助别人的位置上。我禁不住产生这种感觉,命运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这家复印机公司从那以后业绩大幅提升,作为京瓷集团的一员,为集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曾经,尽管我拯救了一家企业,却因为一部分过激的员工而大吃苦头。但我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为了员工,一心行善,拼命努力,最后因缘际会,好的结果又回到了我身上。
5
不与心术不正的人交往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管是在商业方面,还是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可以明言:凡是依据“让对方受益”这一基准所做的判断,都获得了成功。
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优先思考对方的利益当然很好,但如果对方心术不正,我们应该如何是好呢?只要踏入社会,就会遇到很多心怀恶意的人,你用‘利他之心’待他,他却变着法儿把你当作他的猎物。”
有这种担忧的人恐怕很多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意见可能是对的。但我还是认为,就连心怀恶意的人,也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而来的。
过去,曾有许多人前来诉苦,要求我帮他们出主意。有人还哭诉说:“遇到了那么坏的人,倒了那么大的霉。”但仔细追问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此人与他说的坏人半斤八两,他对别人也做过类似的坏事。
所以,我这样对他说:“你说什么呢?你自己不也做了同样的坏事吗?正因为你平时心里尽想坏事,所以才把坏人坏事招了过来。”
“心不唤物,物不至”这一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身边出现了居心叵测、欺骗别人的人,是因为自己和这种人有同样的心灵。如果认真磨炼灵魂,心灵变得清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人的心灵也同样会变得美好。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必须承认,自己心灵的修行还远远不够。
话虽然这么说,但心术不正的人真的出现了,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不与他发生关系。如果交往后对他心生疑虑,那就找个理由不再与他见面。如果他想加害于我们,那就坚决断绝关系,一概不再与之交往。
最不应该的是,针对对方的所作所为,我方也考虑这样或那样的对策,为了损害对方而玩弄阴谋诡计。一旦我们这么做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会变得与对方一样肮脏,堕落到与他们同样的水准。
经营企业时,有人甜言蜜语,介绍一些似乎可以轻松赚大钱的项目;有人道貌岸然,目的是利用别人,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内心被欲望蒙蔽,很快就会跌入他们设下的陷阱。
所以,悦耳动听的赚钱建议、投人所好的商业项目,每当有人向我进言,我都视其为“恶魔的耳语”,不理不睬。警惕被这种人玷污自己的心灵。
同样,对于我认真投入的事业,有人无端批判,有人拖后腿。对于这些人,我的态度也一样:不加理睬。
当日航的重建工作进展超出预料、开始获得较大成果时,我听见的不仅仅是称赞和祝福,还有莫名其妙的批判和诽谤中伤。此外,我还看到过内容与事实不相符的报道。
但是,我命令周围的干部和相关人员,对那些恶意的声音,一概不去听,不把它们当回事。因为如果有反驳那些诽谤中伤者、要战胜他们的想法时,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就被玷污了。
毫无根据地中伤他人的那些人,我们只要置之不理,相应的报应自然会落到他们头上。
即使这种人靠近我们,只要我们不去附和他们,也不去对抗他们,他们不久就会静静地离去。
6
只有善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在心灵的深处,存在着“灵魂”,应该说,这是我们存在的本源。在灵魂的深处,存在着无比美好、无比纯粹的“真我”。这在前面已经说过。
所谓真我,可以说就是关爱他人、为他人尽力的“利他之心”。但是,存在于我们灵魂中的,并不是只有真我。
只要自己好就行,哪怕排挤别人也要让自己获益、让自己幸福,这样的“利己之心”也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相对于“真我”,我们可以将其称作“自我”。
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心灵中,同时存在着相反的、相互斗争的真我和自我,即“利他之心”和“利己之心”。
只顾自己的自我,是本能性的东西,也是我们生存所需的欲望。没有它,人就根本无法生存。
虽然程度上有差异,但我们不得不具备本能的欲望和“利己之心”,这就是人的天性。
而我们凡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自我,即“利己之心”所占的比例;尽可能增加真我,即“利他之心”所占的比例。而这正是磨炼心性,也就是提升人格的过程。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山下泰裕先生。他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柔道项目的金牌获得者。在日本柔道界乃至体育界,他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山下先生自孩提时代起,身材就特别高大,是一个力量充沛的活泼少年。据说他常因调皮捣蛋受到老师的训斥。
由于太过调皮,父母很担心,便让他练习柔道,希望通过体育活动消耗他多余的精力。柔道这种运动,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不管动作多么剧烈,都不会受到指责。
少年山下因此如鱼得水,他迅速提升自己的运动才能,其人格也得以快速提升。
多年以后回顾这个过程时,山下先生述怀道:“日本现代柔道的创始者嘉纳治五郎先生讲过‘精力善用’这句话,我的父母可能就是用这句话,确定了我人生的方向。我将这句话换成‘能 力善用’‘热情善用’,直到现在,我都在用这话不断勉励自己。”
所谓“善用”,就是基于“利他之心”使用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基于“利己之心”(也就是只顾自己的动机),还是基于“利他之心”(也就是为他人尽力的动机)去使用自己的能力,其结果会有天壤之别。拥有的能力越杰出,情况越是如此。
杰出的能力或精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将其用在正当的方向上,可以让人实现正确的、巨大的成长;如果将其用在错误的方向上,就会使人误入歧途。同样的力量,是善用还是恶用,将使这个人的价值发生很大的变化。
7
消灭太过庞大事物的、宇宙的另一种力量
在经营企业时,动机如果仅仅基于欲望或金钱,那么不管企业一时获得多大的成长,这种成长都无法持续。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是宇宙中的两大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前面已经阐述过,宇宙的大原则在于成长发展。宇宙中充满能量,这些能量一刻不停地推动一切事物进化发展。
但实际上,宇宙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就是保持和谐的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所有事物都只有成长发展,就会出现太过庞大的事物,使整体的平衡无法维持。
如果事物变得太过庞大,它们就会在保持和谐的这一力量的推动下走向崩溃。这也是宇宙中俨然存在的法则。
例如,地球上最初繁茂的蕨类植物,由于过于繁茂,结果衰退了。恐龙也是一样,它们曾一度遍布整个地球,却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
纵观世界历史,那些盛极一时、不断扩张领土,变得太过庞大的国家和民族,此后或是衰退或是灭亡,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急剧膨胀、变得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其成长达至顶峰时,保持和谐的宇宙潮流就一定会让它们走向崩溃和衰退。然后,这种宇宙潮流会修正轨道,让那些事物回到应有的、规模适当的状态。
不管个人还是企业,凡是遵循成长发展的法则、拼命努力者,自然就能得到发展。所以,拼命努力工作,就能实现大的成长。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如果忘却谦虚,“欲”令智昏,盲目扩大,那么平衡就会被打破。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宇宙保持和谐的法则下,就会自行崩溃。
不管个人还是企业,一时风生水起,发展惊人,以迅猛势头走上了成功之路,却以某个时间为界,转向衰落之路。这种情况之所以经常出现,其实就是因为宇宙这一机制在发挥作用。
扩张和成长到了最后就会破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成长的同时,保持和谐就非常重要。
保持和谐,对企业而言,首先就要努力追求员工的幸福。这一点基本实现以后,就要将贡献的对象扩展到客户和供应商,扩展到当地社会,最终竭尽努力,谋求社会整体的幸福。
为此,必不可缺的就是“亲切的关爱之心”,也就是利他的精神。只要以利他精神为根基,不忘谦虚,不忘和谐,努力成长,那么,宇宙就一定会给予援助,成功和发展就能持续。
8
大自然教给我们“知足”的生存方式
在保持和谐的同时成长,这种生存方式的好榜样,我们在自然界里就可以找到。
弱肉强食据说是自然界的法则,然而,哪怕是百兽之王狮子,在一次捕猎成功、填饱肚子之后,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即使猎物就在身旁,它们也不会发起袭击。因为狮子本能地知道,如果贪得无厌,为了满足欲望而肆意捕杀,那么猎物减少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京都大学的灵长类研究学者伊谷纯一郎先生告诉过我这样的事情:一般认为黑猩猩是草食动物,但有时候它们也会袭击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因为动物性蛋白质营养高,味道好,所以整个族群都会兴高采烈地一起享用。
既然是这样高价值的食物,那么经常捕猎动物不是很好吗?但黑猩猩不这么做。捕猎的频率虽然不确定,但仅仅是“偶尔” 而已。据说它们捕食只是为了补充生存必需的那部分营养,因此,它们不会过度捕食,不会贪得无厌。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受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人类世界所没有的“节制”。为了生存,动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让欲望过度增加,动物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行为。它们都具备“知足”的本能。
此外,伊谷先生还跟我说过这样的事情。
在非洲调查时,他看到当地人的村落用所谓烧荒农业的方法种植芋头等农作物。在焚烧森林开辟农田的烧荒农业模式下,当地人在一处地上耕作收获不能超过两三年,如果连续耕作更长时间,土地就会失去养分。
所以,据说,在一块土地耕作两三年后,他们会在下一块土地上继续烧荒造田,播种并收获。连续耕作两三年后,他们再移动到下一块土地上,如此周而复始。
但是,他们不会把烧荒的区域无限扩大,比如轮作过十块土地之后,他们又会回到最初的那块土地。因为到了那时,最初烧荒的那块土地已经积蓄了足够的营养,森林也重新繁茂了起来。
有一次,伊谷先生他们再度来到每年都要访问的村落。平常,村里人都会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但这次他们却不好意思地说:“今年食物很欠缺。
询问原因才知道,这一年,多国的调查队来访,村子里每次都拿出好吃的款待大家,结果自己的口粮却不够了。伊谷先生觉得过意不去,将带来的食物分了些给他们。这时,他心中浮现了一个问题,并直接问了出来:
“如果食物不足,多烧荒,多耕作不就行了吗?”
村落的长老回答说:“那是神不允许的。”
他们知道,如果无限制地放火烧林,就会破坏大自然的再生能力,那就等于给自己套上绞索。在原始环境中生存的人们,明白“知足”这一自我节制的道理。
9
减少欲望,构筑以关爱为基础的文明
西乡隆盛触怒藩主后被流放到南方遥远的小岛上。在岛上,他给当地孩子教授学问时,有一个孩子问道:“一家人如何才能和睦相处?”对于这个问题,西乡是这样回答的:
“大家各自减少一点欲望就行。”
比如,有好吃的,不能一个人独占,而是和大家分享;遇到高兴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快乐;遇到悲伤的事情,大家一起悲伤,相互安慰,相互支持。不懂西乡这句话,就无法建立和睦的家庭。
西乡还用“爱己者,不善之最也”这句话,有力地摒弃爱己之心。人的过错、傲慢、事业失败,都是过分的爱己之心生出的弊端。
爱己之心、私心、利己这些对于自我的执着才是人类欲望的真实面目。所以,能减少多少这类欲望,就能从心中除去多少自我,真我所占的比例才能相应扩大。
到目前为止,经济是以欲望和利己为杠杆发展的。但到了今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弊病日益突显,这是迄今为止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堆积的结果。今天,人类所构筑的文明,已经走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拿粮食这个问题来说吧。地球这个星球上,如果所有人都放开肚皮吃饭,那么粮食能够持续供应吗?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能源问题也一样。随着欲望的增长,能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
明知这样下去会导致毁灭,人类依然任凭贪欲不断膨胀。这就是人类的另一面。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经到了这样的时期,即必须再次学习并掌握“知足”这一思维方式。
如果说迄今为止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是以“还要更多”这种利己的欲望为原动力,获得了进步发展的话,那么,从今往后的文明就应该转变为让他人更幸福、让社会整体更好的,以利他为基础的文明。
10
上天赐予的财富和才能要回馈社会
基于利他之心生活,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我认为,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为。基于这样的人生观,我开始将自己拥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创办稻盛财团,设立京都奖就是这样的举措。
京瓷股票成功上市,我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财富,这让我颇感困惑。我开始认识到,财产绝不是我个人的私有物,不过是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东西而已。
那个时候,我有幸获得了一个奖项,是颁发给为技术开发做出贡献的人的奖项,受奖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应该是获奖者,而更应该是颁奖者。
以此为契机,我创设了京都奖,准备将自己意外获得的财富尽量回馈给社会。
获取利益或财富需要用正当的方法,同样,使用它们也要有正确的方法。从正确的为人之道出发,最好的“散财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将通过企业经营获得的财富用在自己以外的、“为了社会,为了世人”的方面,将财富再次回馈给社会。
出于这样的思考,我用自己的私有财产设立了稻盛财团,以财团的基金为基础,开始了京都奖的运营。
京都奖的颁奖对象为尖端科学、基础科学和思想艺术三个领域中的杰出人才。这是因为我认为,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人类精神层面的进化也非常重要。这两者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文明的表和里,抑或说是阴和阳。只有这两个方面平衡进步,才称得上是人类真正的进化。
值得感谢的是,创立之后,经过35年的发展,京都奖成为能与诺贝尔奖媲美的、被广泛认知的国际性表彰事业。
同样,作为经营者,一路走来,我积累的经验也应该回馈社会,为此,作为道场,我创办了“盛和塾”。35年来,我不断向年轻的经营者们讲述、传授我的经验和思想。
盛和塾的开始,是因为京都的年轻经营者们在听完我的一次讲演后,恳请我务必向他们传授经营之道。
刚刚开始时,只是在晚上的空闲时间,大家边喝酒边交流。后来大阪的经营者们也要求参和,并取了“盛和塾”这个名字,此后,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大阪、东京、神户等地。
盛和塾主要是传授经营哲学和具体经营方法的场所,这种哲学和方法是经营者应该掌握的。这也为经营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大家聚集一堂、侃侃而谈、坦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盛和塾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盛和塾的活动,我始终是义务举办的,这其中蕴含着我自己作为经营者的思考。
27岁创办京瓷时,我不过是一介技术人员,没有机会向任何人学经营。我一直是边学边做,反复试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企业经营的方法。
现在,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们和我当初一样,不知道什么是经营,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学到经营的本质。
当然,在大学里可以学习经营理论,有些学校或许还会传授经营者的经验或窍门。但是,对于经营来说,非常重要的心灵应有的状态是什么,却没有地方可以学。
对于这些经营者,我至今积累的体验和智慧多多少少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吧。基于这种想法,我开办了盛和塾。
虽然日本盛和塾在2019年就终止活动了,但它已经走出了日本,扩展到中国、巴西、美国等国家,塾生人数达到了13000人左右。
盛和塾从设立开始,已经超过35年,我已经讲完我要讲的一切内容。我祈愿,塾生们能从心底接受我以“善意的动机”向大家传授的内容,并在各自的舞台上加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