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青创中心为当地群众开辟一条“创业路”。
金军(左)与工作人员检查柠檬生长情况。
直播带货把援滇成果销往全国。
自2016年浦东新区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浦东21个镇、126个村或社区、88家企业、15所学校及8家医院,分别结对帮扶当地35个贫困乡镇、153个深度贫困村、15所学校、13家医院,实现了对口帮扶全覆盖。
这些援滇先锋扎根基层,攻坚一线,与大理干部群众并肩拼搏,合力攻坚。他们在大理留下自己的故事,更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刻下“浦东符号”。
村民身边的“金柠檬”
今年51岁的金军,外貌较同龄人略显苍老,黑发中掺杂着不少白发,这也正是许多援滇干部共有的一个特征,或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或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或是由于当地与上海截然不同的气候。不过,他们没有闲暇关注这件事。
“我不能虚度每一天,3年时间很短,每天都是冲刺点,要为脱贫攻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金军说。
来到云南前,金军是祝桥镇区域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如今他挂职巍山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职务。2018年8月,金军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滇工作,成为两地之间兢兢业业的牵线人。巍山县有35个沪滇协作项目在他手上落实推进,有效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就拿大仓镇团结村的灯笼山养殖场建设项目为例,金军多次深入山间,踏勘现场,还要往返上海与云南之间,为项目争取资金:“这里将是全县最大的肉牛养殖场,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有机会从中受益。”
而在黑潓江畔的柠檬地里,当地群众更加熟悉的是“金柠檬”,这是他们给金军取的雅号。“叫他‘金柠檬’,不仅因为他是柠檬专家,更是因为这个柠檬产业能够帮助我们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金饭碗’。”当地群众说。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巍山县黑潓江沿岸的土地曾经大片闲置。县里研究决定,再次推广柠檬种植产业,通过先进的农科技术进行规模化种植。没想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相关企业变了卦,大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
金军其实并不是群众口中的“柠檬专家”,但他在关键时点承担了寻找新合作伙伴的重任。“我从网上查询产量规模大的柠檬加工厂,联系到了一名专家,邀请他到巍山考察,并在这名专家的帮助下与浙江柑桔研究所牵上了线。”金军回忆到。对方推荐的“台湾四季无籽香水柠檬”通过了云南省农科院的论证,如今已经在巍山县建立起成规模的育苗基地,并已推广种植6000亩。
“巍山本身就有种植柠檬的传统,但品种的经济效益低,很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金军认为,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所创新,敢于突破进取才能为当地群众铺好脱贫致富的道路。
“援滇干部、当地干部在脱贫攻坚中舍小家、为大家,我是其中的一份子。巍山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自始至终用心用情,尽力而为。”金军说。
“创业路”联通沪滇
鹤庆县的新华银器艺术小镇,是四海八方的游客时常光顾的地方。这里云集了一大批使用传统工艺制造银器的企业与银铺,且距离丽江三义国际机场车程不到20分钟,地理位置与商业价值优渥。
鹤庆县双创中心就坐落于小镇14号楼,3层楼、700平方米的区域内,设立了青年创业便捷服务窗口、共享办公区、产品展示区、书吧休闲区、网络直播区和会议培训室等设施,60余家初创企业是中心的会员单位。这个中心由惠南镇与鹤庆县共同筹建,挂职鹤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援滇干部刘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文原本是惠南镇党委委员,来到鹤庆后,一直想利用原有资源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我意识到,要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培育更多的创业企业,作为‘领头羊’带动群众就业,才是‘授人以渔’的方式。”因此,他联系了熟悉的孵化器,与鹤庆当地合作筹建了双创中心。
“这是一个沪滇两地创业联合体,能够承当鹤庆青年创业创新直通车的角色。当地优质的创业企业或项目,通过中心可以获得远在上海的孵化器加速孵化,当地贫困户也能在中心寻找工作岗位,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刘文说。
双创中心效果显著,如今已有多家鹤庆企业开辟了外地市场。大理红唐世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第一家走出大山、来到上海的企业。该公司利用非遗红糖熬制技艺,历经16道程序生产的各式红糖,登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扶贫展会,计划销售3天的商品,一天里就被抢购一空。现在,红唐世家的古法红糖文化体验馆、甘蔗观光园已经落户惠南镇,在为市民提供旅游观光体验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企业品牌。
“整个过程中,刘文同志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公司负责人杨兴会说,从推动红唐世家品牌来到上海销售,到协调惠南镇海沈村拿出20亩优质土地建设甘蔗观光园,刘文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与人脉,帮助云南企业“走出去”。
近几年,整个大理州的消费扶贫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浦东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都在带头采购大理特色农产品,一方享受美食,一方走向小康。“把当地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卖得好,是援滇干部的一项职责,我们希望通过消费扶贫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刘文说。他手里还有不少鹤庆当地富有特色的优质商品,后续也将陆续走进上海。鹤庆乾酒、农阿孃玫瑰汤圆、瓦猫服饰、手工阿胶糕、创意银器……从日常饮食、健体养生到时尚装饰,浦东将迎来更多大理特产。
牵挂成为奋斗的动力
远离上海2000公里,纵然有忙碌的工作等待援滇干部一项一项落实,每到深夜时,大家也难免会感到思念与寂寞。在工作生活方面,援滇干部也有其特殊性:大家分散在大理州各个县,难得见上一面、聚上一聚,总有一些“孤军奋战”的感觉。
挂职祥云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曾岸东与其他援滇干部一样,对去年中秋的一场“聚会”记忆犹新。“事实上,那根本不是一次聚会,只是中秋那几天,因为公务会议,我们这批援滇干部在州里碰了头。”当时,在州里挂职的同志准备了一些月饼,大家简单地聚了一聚,言来语去中,还是离不开各自县里的脱贫情况。
这个季节,大理的白天很长,早上7点天色即明,直到晚上8点多太阳才落山。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大多在乡村脱贫现场度过。天黑也不代表休息,县里的会议一般都安排在晚上,避免缓滞紧锣密鼓的脱贫攻坚日程。有时几场会议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援滇干部草草地洗漱休息,几小时后又要迎来新一天的战斗。
“初到云南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阳光强烈,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生活很不适应,空气干燥犯了鼻炎,高海拔让我难以入睡,酸辣偏咸的饮食也不习惯。但是在接连不断的工作面前,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曾岸东说。
“白加黑”“五加二”式的跑基层、下村居,着实让曾岸东成了一个地道的祥云人。散布在10个乡镇里的40多个贫困村,他一个个跑了个遍。他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讨教学习,细心地思考联络合适的扶贫产业。在他与同事的对接协调下,近两年来,浦东老港、康桥、祝桥3个镇先后派出9个代表团到祥云考察对接,帮助当地脱贫摘帽。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也有机会到浦东学习,他们的创业成效如涓涓细流汇成海,带动更多群众走向新生活。
而每当工作有一丝闲暇,曾岸东最牵挂的还是远在上海的儿子。“他刚刚升初一,等我3年援滇工作结束回家,他已经中考结束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只能将援滇任务放在首位,对家庭多少还是有所亏欠的,但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宏大的脱贫攻坚伟业中,我觉得很值得。”
每每在工作中遇到儿子的同龄人,曾岸东总是要多操一点心。鹿鸣乡桑木箐村的王正治家庭是他的挂钩户,家中就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女儿,虽然王家已经脱贫,但每次路过桑木箐村,曾岸东总会上门去看一眼。他自己掏钱为王家购买了防贫险,为孩子购买了不少学习、生活用品,还专门联络了浦东的一家企业,每年资助孩子3000元的奖学金。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现在我们的脱贫工作只是一小步,之后大理的发展还要靠当地人努力奋斗。在孩子身上多投资一点,就是在为明天多做打算。”曾岸东说。
责任让归期一拖再拖
在鹤庆县人民医院3楼的走廊里,走出电梯便能看到“王勇专家工作站”的招牌,一旁的宣传板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11月22日起进驻鹤庆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善于应用腹腔镜技术处理各种腹部外科疾病……
“虽然王医生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帮扶,回到上海继续工作,但他的工作站已经成为我们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他为我们培育了多名能够应对常规诊疗和急诊手术的骨干医生,周边地区有处理不了的问题,都会来鹤庆试试。”鹤庆县人民医院院长赵李源说。
其实,王勇的归期被他一拖再拖。原计划帮扶时间只有3个月,但在鹤庆干部群众的热心挽留下,往后推迟了半年多。到了定好的日子,但对当地医生的培训工作还没有完成,于是又多呆了两个多月。回到上海没多久,他放心不下医院里的事,又飞回了大理,直到浦南医院新派遣的肖怀文医生到位,他才在上海安定了下来。
“责任感、成就感,医院的需要……很多因素让我决定留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勇习惯了当地的饮食、方言,也用自己高超的医术造福一方百姓。
赵李源随手从文件柜里拿出一封感谢信,这是由患者褚先生寄来的,表达了对王勇的感激之情。信中写道:“王医生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认真负责,不仅挽救了我母亲的生命,也让我们这样的普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城市里的优质医疗技术,为经济不富裕的我们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一年多的工作中,王勇开展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胃肠癌根治术、肝切除术、胆肠吻合术等300多例,其中还包含了一些原本在当地无解的罕见病。辛屯镇有一名63岁的老人,患有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还伴有十余种其他病症,王勇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我时常回想起这一年多的岁月,前来就医的群众大多经济条件不好。身体的病痛可以医治,经济生活的‘穷根’也可以拔除,这便是我们对口帮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王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