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新闻网
珠峰边境派出所。记者 郑璐 王雪 摄
六月的高原,天空湛蓝,雪山云海,白蓝相间,晶莹剔透。
通往珠峰边境派出所的盘山公路,绕过108个S型弯道,每个角度都是那么震撼,不舍闭眼,只舍快门。
6月6日,记者跟随西藏边关行采访组来到珠峰边境派出所,记录这群扎根在珠峰脚下的西藏移民管理警察的点点滴滴。
珠峰边境派出所成立于2008年10月1日,是珠峰核心景区唯一的执法单位,坐落在海拔4480米的地方,承担着珠峰北侧中外游客管理、证件查验、治安防范等工作。
每年,民警们都要巡逻120余次,每次约40公里,一年就是4800公里。
珠峰脚下执勤的民警。记者 郑璐 王雪 摄
珠峰脚下,刮着大风,执勤的民警戴上防风眼镜。记者 郑璐 王雪 摄
爱得深沉 所以守护
“吃藏面了!”循声来到厨房里,记者见到珠峰边境派出所民警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牦牛肉藏面。
吃完早餐,民警王普来到办公室整理相关材料、照片,他一边翻阅着自己和同事巡逻的照片,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虽然这里常年高寒、缺氧,但是只要一看到珠峰,心情就会变得愉悦。 ”王普说。他是目前派出所里待的时间最长的民警,自2008年来到这里,一直没有离开过。“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得穿毛裤,尤其是冬天,高原的寒风像锥子,雨雪大的时候能穿透棉袄,经常被冻得关节疼痛。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心脏难免会有些不适,丹参滴丸要随身携带。”
身体的不适,让33岁的王普也动过回去的念头。他在珠峰边境派出所已有12个年头,是位老民警。“还是舍不得,感情太深了。”王普还记得自己从3000多公里外的家乡四川来到西藏当兵的场景。
“这些年,战友都调走了,有一天,我也可能会离开这里,但还会有新的人来,因为这里总是需要有人坚守。”王普说。
救助游客 苦乐参半
上午9点半,环保旅游大巴陆陆续续来到珠峰旅客集散中心。民警尼玛次仁今天的工作就是对过往车辆、游客进行身份查验。
在检查间隙,尼玛次仁回忆起自己救助游客的事情,他说,2019年11月,一个前来珠峰大本营旅游的女孩因为和男友吵架,一个人擅自离开旅游队伍,她男友请求我们帮忙寻找。
“当时,我跟同事给她打电话也没人接,往返几次,在绒布寺后面的河边发现她已经因为高反和低温陷入昏迷。我们赶紧把她背回来,送到扎西宗乡卫生院,女孩被救回来了,我们当时特别开心。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怕,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发现得晚,挽回生命的几率就几乎为零。”他说。
工作中,珠峰边境派出所民警会遇到各种勇闯“生命禁区”的游客,民警上去劝阻,还会遭到对方一阵无理取闹,甚至对民警大打出手,但是作为珠峰景区的唯一执法者,他们只能跟游客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让游客尽量理解,而至于民警内心的委屈,只能私下里发发牢骚。
据统计,自建所以来,珠峰边境派出所共救助游客 200余人。有效确保了游客人身安全和珠穆朗玛峰景区的秩序。
一声“爸爸”叫出这群人的无奈
中午下班,尼玛次仁和次仁加措在台球桌上开始角逐,你一杆、我一球打得不亦乐乎。
中场休息时,记者和次仁加措拉起家常,他告诉记者,“我的老婆在定日县工作,我们一个月能见上一次面,跟这里的大部分同事相比,我算是很幸运了,因为他们大多数和老婆、孩子长期分居两地,一年到头也只能见上一次面。”
次仁加措说,去年他当上爸爸了,现在儿子一岁多了。
当记者问到孩子现在会不会叫爸爸,他拿出手机找到前几天老婆发来的语音,语音里传来孩子牙牙学语的声音:“爸爸、爸爸……”
一瞬间,外表“硬汉”的次仁加措在记者面前流下了眼泪,久久不能平复。
“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亏欠家人太多,但保卫家园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盼望在休假的时候,多多陪伴家人。”次仁加措说。
温室大棚宛如世外桃源。记者 郑璐 王雪 摄
和谐的办公环境。 记者 郑璐 王雪 摄
集装箱房为民警撑起温暖避风港
午饭过后,记者跟随着执勤队伍来到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这时的风渐渐大了起来,执勤民警们也戴上了防风眼镜。
当记者被冻得瑟瑟发抖时,执勤民警李罡笑着说,“这里上午通常没有风,下午容易起风,风力通常能达到十级以上,不过相比冬天来说,这个季节的气候已经算是不错了。”
“珠峰脚下的风大到可以吹动石头。”李罡回忆说,在2019年冬天,他们一行开车去巡逻,回到执勤点,刚下车,车窗就噼里啪啦碎了,原来是珠峰脚下被风吹起的石头击中了车窗。
2017年以前,执勤民警是住在帐篷里的,帐篷半夜被大风吹走的事时有发生。“现在,已经换成集装箱板房,虽然晚上还会听到大风的声音,但跟以前相比,没有那么冷,也能睡个安稳觉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是最幸福和最满足的了。”李罡说。
2019年1月1日,随着全国公安边防部队转制,珠峰边境派出所集体脱下橄榄绿,穿上藏青蓝,但无论是哪个颜色,珠峰边境派出所都没有失去忠诚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