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飘了?抵制“中货”遭印媒频泼冷水

自6月15日中印两国军队在加尔万边境地区爆发冲突以来,印度全国上下抵制“中货”、叫停双边贸易的呼声甚嚣尘上。近日,印度政府也终于采取行动,加强了对中国商品通过其贸易伙伴入境的审查,意图减小对中国的进口依赖。

(图片来源:《经济时报》)

尽管民间热情高涨,然而印度媒体却纷纷对这股热潮“泼冷水”。印度《经济时报》报道指出,印度对华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包括石油产品、有机化学品、铁矿石、棉花和塑料原材料,而进口主要是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如电信仪器、电子元器件、消费电子产品、活性药物成分和机械。

以双方产业链的层级与完备程度来作比较,中国工业雄厚的技术积累与强大的生产能力确保了中国生产链条上中下游的完整性,然而印度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应用生产能力都相形见绌,印度对中国的产品的依赖远远大于中国对印度产品的依赖。

《印度时报》指出,中国是印度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印两国间的贸易额占印度贸易总额的10.6%,中国实际上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对于中国而言,2018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额仅占中国当年贸易总额的2.1%,仅位列中国贸易额占比国家排行的第12位。并且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几乎是所有合作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来自印度的抵制对中国贸易来说不痛不痒。

《经济时报》报道同时也指出,随着中国在与秘鲁、巴基斯坦、澳大利亚、韩国和东盟等印度竞争对手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进一步减免关税,印度的部分出口产品被取代,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抵制“中货”的背景下,若印度再进一步失去对中国的出口份额,最终只会陷入经贸内外交困的窘迫境况。

印度《财经快报》指出,如果印度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加紧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消费者将感到最痛苦。关税任何程度的提高都将增加销售商的成本,并传导给制造商,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尤其在手机市场,中国产品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72%,任何更高的关税都会在手机价格方面影响市场。

(图片来源:《财经快报》)

仰观国家经济,俯察民众生活,印度民众及政府的抵制“中货”行动似乎只能得到与其目的南辕北辙的结果。在全球经济增速低迷的当下,印度逆全球化的种种行为只会破坏中印两国长久以来建立的友好经贸关系,为其本身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多障碍。

参考资料:经济时报、《印度时报》、《财经快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34 字。

转载请注明: 印度飘了?抵制“中货”遭印媒频泼冷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