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文|小编,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门易,让他回家却难。一到自由世界里,孩子就撒了欢地玩,催他回家怎么都不愿意。

每到这时候,面对孩子哭闹不成就耍赖的场景,父母就会使出杀手锏:“你不走,那妈妈走了”,然后说到做到,转身就走。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孩子可能一开始还会试探,但看妈妈真走远了,立马就心里发慌,赶紧跟上。

看起来这场决战是家长胜利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这句话效率虽高,但孩子也很受伤,不论于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利。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这句话会让孩子多受伤?

说实话,这句话的确管用,不论之前鬼哭狼嚎还是满足打滚的熊孩子,一旦看到父母决绝的背影,就会立刻收起任性跟上去。

不过,为了这样的效率伤害孩子就不值当了,父母不要以为伤害看不见就不存在,千万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1)消磨安全感

孩子贪玩是天性,也不懂时间是什么概念,出现一玩上就不愿意回家的情况极其正常。

父母用这句话让孩子听话,从本质上来说是种情感威胁。在孩子听来就像:“你再不走,妈妈就不要你了”、“你这么不乖,妈妈就不爱你了”。

上一秒妈妈还在耐心催促自己回家,下一秒就放出如此狠话,时冷时热,孩子能不患得患失吗?

每说一次,都在消磨孩子的安全感,他总会担心是不是哪天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我了。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2)让孩子脱离视线,可能发生危险

听邻居说,他家小孩额头上那个疤,就是小时候这样磕的。在公园玩,快到晚饭时间了,孩子还不肯回家,撂下一句“你不走,我走了”转身就往家走,她知道孩子很快就会跟上来。

然而,着急的孩子路没走稳,绊着石子就磕到了旁边的马路牙子上,额头出血缝了好几针,现在都只能用额侧的头发遮一遮。

孩子本就是弱势群体,无论环境还是陌生人,对他来说都存在威胁。外出时父母怎么敢放任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范围,要知道,往往意外的发生只需要几秒。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3)用多就不灵了

孩子也不傻,父母不实质性解决问题,每回都用这样的方式跟孩子斗智斗勇,迟早有一天会被识破。

孩子知道你不会真走之后,这招再怎么用也不灵了,反而还会让他觉得你不讲信用。

甚至有的孩子也学会这一招,知道威胁是对付亲人的最好办法,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可能如此逼迫父母就范。

说白了,教育就不是件省心的事,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可能立竿见影。唯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所以然,他才会主动配合,这也是一劳永逸的事。

孩子不愿走,这三种做法更妥当

1)提前约法三章

带孩子出门前,父母就要给他打好预防针,约定好什么时候回家。或者告诉孩子半个小时后回家,剩20分钟时再提醒一遍,孩子心里有了预警,更容易接受。

当然,立了规矩要想让孩子遵守,家长平时也要做一个守信用、守规矩的人,可不要双标哦~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2)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其实孩子的不配合,大多源于沟通方式不对。你想啊,玩得正开心呢突然要回家,谁愿意?如果家长还用下命令的口吻,可想而知孩子会是什么反应。

因此,你应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但现在已经5:30了,爸爸马上就要回家吃饭,如果我们再不回去,晚上就要饿肚子了,明天我们还可以来这里玩呀~

只要你把为什么要这样做告诉孩子,他是会理解的,最后给出承诺,也能消除孩子的不快。

3)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式对孩子来说也很管用,比如孩子玩得正欢,你可以告诉他:“我们一起去家楼下的超市买点东西,好不好?”

只要你给出的条件足够有吸引力,孩子就会乐不颠儿地答应,到时候顺势回家就好了。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写在最后

上述的这三种方法可能没那么见效,但只要有耐心,孩子终将理解。

反观第一种威胁的方式,虽说效果确实不错,但孩子受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下次孩子外出不肯回家还是一样的,何不尝试换种思路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80 字。

转载请注明: “你不走,那妈妈走了”,虽管用但伤孩子,试试这三种做法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