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四川达州当地的一档电视节目,曝光了一家养老中心 在上门服务时,走过场作秀的情况。
视频中显示, 剪发时,上门服务的人员在老人头上比划了两下,再用梳子梳一下,拍一张照片,就换到了下一位老人。
帮老人洗脚时, 老人自己好不容易把鞋子袜子脱了,刚把脚放进盆里5秒钟都不到,工作人员就让老人把脚伸出来拍张照,洗脚这项服务就结束了。
据悉,这家养老机构通过招标购买了养老服务, 主动承接了8116名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承诺为每名老人提供价值150元的服务,而该笔费用支出,由当地政府财政付费交付给企业。
目前,当地民政部门称已关注到这一情况,正在调查处理中。
如此为老“服务”,
令人心寒!
本该是服务老人的暖心之举,
竟被弄虚作假的机构搞成了
正如事发地社区居民接受采访时所言:
“用国家的钱,欺骗老百姓,也欺骗政府!”
比起这一次造假被“抓现行”,
公众更想追问:
类似戏码究竟上演了多久?
如此丧失底线的养老服务机构,
招投标的流程是否合规?
如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监督,没有制度性的跟踪规范,不仅可能让国家的钱变成“唐僧肉”,更会滋生各种问题。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在各地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违规、垄断、暗箱操作、逆向选择等现象多发,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回扣高达40%。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项久久为功、时时为民的长久大计。不仅四川达州一地,其他地方政府也应当以此事为鉴,检视购买公共服务的成色,不被“摆拍留痕”蒙蔽,多与被服务的群众沟通交流,了解商业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提升监督的质量和力度。
新华每日电讯刘晶瑶
政府购买服务岂容弄虚作假?!
就个案看,此事还有不少关键疑点需要厘清。比如,这样的走过场现象是否是第一次出现;在当地是否有普遍性;人均150元的服务,标准是什么;承接该服务的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招标程序又是否合规;如果没有媒体曝光,如此拙劣的“表演”是否就能够蒙混过关……
这些疑问的厘清,不仅关系到个案的公正处理,也涉及当地整个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公信力和质量问题,必须在严肃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追究相关机构或责任人的责任。
而这样的乱象曝出,对正处于大力推广阶段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质量管理,也未尝不是一种现实提醒。
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服务对象的真实获得感,永远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偏离了这个基础,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就是“舍本逐末”。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广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理应有足够的重视。只有每个环节都抓“实”了,服务才不至于“虚化”。
新京报 羽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