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美国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国有公司入股科技企业字节跳动旗下子公司,在美国国内再次引发TikTok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议论。

  近年来,美方多次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打压中国企业。专家认为,美方“国家安全”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对华安全审查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美方行为反映了其对他国发展的焦虑和恐慌,企图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压制他国经济发展。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全球供应链,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

  

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这是2021年8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国会大厦。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主要手段:

  投资限制、出口管制、总统行政令干预

  近年来,美国政府多次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打压中国企业,主要手段包括限制投资、出口管制以及发布行政令直接干预等。

  首先,在限制投资方面,掌握敏感数据和信息是美方叫停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主要理由,主要执行机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借外国投资委员会之手限制中企在美投资是美政府打压中企的惯用手段。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跨政府部门机构,由财政部领导,由11个行政部门和5个白宫办公室组成,其成员包括财政部长、国务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司法部长、国土安全部长、能源部长等,由财政部长任主席,主要职责是审查外国投资交易和部分涉外国人的房地产交易,判断受其管辖的交易是否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拥有对外资并购的调查权以及向总统提出是否终止或禁止并购的广泛权力。

  2018年1月,美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数字支付公司蚂蚁金服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汇款公司速汇金国际的交易。这是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阻挠的最大中美交易之一。

  2019年4月,美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科技企业碳云智能出售其所持有的早在2017年收购的一家美国主营患者社区平台的公司股权。分析人士认为,美外国投资委员会在收购案完成之后取消交易,表明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限制加码,且打击范围进入互联网经济的更小众领域。

  第二,在出口管制方面,美方主要通过将中国实体或个人列入所谓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来达到打压目的,迄今被美方列入清单的中国实体及机构已超380家。被列入清单后,需要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的许可证,才可购买美国技术。

  202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将中芯国际等59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政府意在借此限制中国企业获得先进芯片生产技术。

  

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2020年1月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上,参观者在华为展台体验5G产品。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领域主要包括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高校、航天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国防军工产业,以及以信息技术、核电和国防军工见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此外,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针对华为公司修改出口管制规则,升级对中国特定企业的打压。

  第三,美国总统还通过签署行政令,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强制叫停中国企业在美运营或禁止美国实体或个人与中国企业交易。

  比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两次出台行政令,以“威胁国家安全”、担心数据泄漏为借口,试图限制微信和TikTok在美运营。

  2021年6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商务部审查任何可能对美国敏感数据构成威胁的外国移动应用程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瑞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历史上美国出于国家安全原因限制外资的过程中,至少7部法律法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1917年出台的《敌国贸易法》、《1950年国防生产法》、1988年通过的《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2000年通过的《伯德修正案》、《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2008年发布的《外国人合并、收购和接管规制:最终规则》以及2018年生效的《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对记者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被视为美外国投资委员会成立以来最重大的法案修订,使得该委员会的管辖权大大扩展,延伸到外国人在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或关键技术生产的任何美国企业的非被动投资、敏感的个人数据以及军事或其他敏感的国家安全设施附近的某些房地产的外国人购买、租赁或特许权。

  内涵外延:

  逐渐扩展,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美国对华安全审查呈现诸多新特点,“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渐扩展,不断泛化。

  王瑞彬表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安全审查制度日趋严格,审查范围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再到金融服务业、大数据服务业,领域不断向纵深扩展。

  

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这是2020年8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卡尔弗城拍摄的TikTok公司标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霍政欣认为,美国“国家安全”概念的外延不断被扩展。从特朗普时期将国家安全的外延扩展至贸易、产业链等领域,到如今意欲打造一个把中国排除在外的新的全球产业链,泛化“国家安全”已成为美方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8年生效的美国《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针对美国外资审查机制做出诸多重大调整,核心目标直指中国。

  霍政欣说,从该法案的出炉可以看出,阻止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和并购获取新技术已成为美方首要关切。从2005年到2007年,313份交易审查报备通知中仅有4份与中国公司有关。但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公司为收购方的审查报备共有140起,约占总数的20%,居各国之首。

  背后原因:

  维护自身霸权和垄断利益

  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打压中企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维护自身霸权。伴随经济全球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引发“美式焦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分析,二战后美国形成了现有国家安全基本框架,以及应对大国战略竞争的机制,随着中国日渐强大,美国政府对国家安全主要矛盾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其制约目标逐渐转向中国。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对记者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打压中国企业,意在遏制中企的国际竞争力,维持其霸权和超级垄断利益。

  俄罗斯知名媒体人安德烈·卡拉钦斯基说,不仅对中国华为等企业,美国对参与俄罗斯项目的欧洲企业、对从汽车到半导体的日本企业,都是如法炮制。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田志宏说,美方各种举措都是为了垄断市场,试图形成美国企业一家独大局面,建立全球市场美国化生态,进而控制和压榨他国企业,攫取最大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罗振兴告诉记者,美国使用“国家安全”说辞加快制华步伐,始于中美之间发生结构性变化,引发美方对华担忧。 

  王瑞彬指出,美方行为显示出其深切感受到的“中国压力”,以及希望维护自身全球领导力的心理。

  

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2019年6月17日,在美国华盛顿,一件救生衣上挂着抗议加征关税的标语。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罗振兴将美国对华打压归结为4种形式,即以华为案为代表的战略性打压,以维护外交政策以及人权价值观为目的的外交打压,以竞选拉票、维护民意为需要的象征性打压,以维护美国法律权威为宗旨的合规性打压。

  此外,多位专家认为美方举动也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需要。在王瑞彬看来,这是美国国内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平衡的结果。罗振兴说,将中国树为对手是美国内政治的需要,用以团结选民,提升凝聚力。

  负面影响:

  严重威胁全球化,“反噬”美国经济 

  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外国企业,其负面影响复杂深远。

  多名美国专家和学者指出,美方有关做法严重破坏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最终将损害全球市场及企业信心。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研究员扎姆·扎克认为,美国正在走一条“技术民族主义道路”。不仅中国,任何被美国视为对手的国家,它们的企业都可能因“不利于美国国家安全”而被打压。

  罗振兴表示,美方有关做法对国际经贸秩序造成严重破坏,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这是2021年8月1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美方上述做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强烈“反噬”。罗振兴认为,美国无理打压中企将影响外资企业对美国营商环境的看法,加剧外界对美国市场开放性的担忧,破坏美国市场吸引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方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令一些美国大品牌受牵连。那些在中国拥有庞大供应链的美国公司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罗振兴指出,从经济层面看,美方泛化“国家安全”的行为只会给自身带来短暂好处,从长远看对美积极作用小于消极作用。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美国政府要求TikTok提供算法、转让数据控制权,实质上构成了对中国网络主权的侵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44 字。

转载请注明: 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打压中企手段阴险居心叵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