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乘客不同意,司机不偏航”,应成网约车行规

封面评论 |“乘客不同意,司机不偏航”,应成网约车行规

蒋璟璟

近日,杭州网约车女子跳车事件引发关注。6月21日,当地就此事发布调查通报,称“未发现司机涉违法犯罪”,“因司机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让乘客高某产生了恐慌心理。数秒后,高某从行进车辆的后排开门下车倒地受伤”。(澎湃新闻)

近年来,由于多起恶性案件的余波,整个网约车行业都遭遇了形象冲击。在公众内心深处,类似的负面记忆挥之不去,置于特定的微妙场景下,相关的恐惧感和自我保护机制,是很容易被触发的。惊慌失措之下,判断失误乃至“一心逃命”,难免会做出非理性的冒险行为。安全焦虑、信任危机,所有这一切压缩于陌生而密闭的车厢,一点就“燃”。

复盘此事,我们很难说涉事司机存在严重过错,“未按导航行驶”在业界是很常见的做法,这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值得追问和反思的,实则是司机的姿态,自负、强势,仗着是“本地人”“熟人熟路”,擅自按照自己心仪的路线行驶。这整个过程中,一则缺乏主动的沟通、解释、说明,再者也没有对乘客表现出的顾虑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平复……一来二去,自然就激化了局面,酿成了事故。

事实上,很多网约车司机和传统出租车司机一样,都有着倨傲托大的毛病。仗着自己人熟地熟,自恃“我懂还是你懂?”网约车行业,是一种介于自雇与受雇之间的特殊行业,标准化上岗培训、任上考核形同虚设,司机群体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个性与天性”,那种服务行业职业化的礼仪和规范并未建立。当网约车司机本性不改仍是“社会人”,在这种大背景下,乘客异常敏感、杯弓蛇影,是很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案中,司机和乘客之间就“车辆不按导航行驶”有过简短交流和分歧,却未有明显争执。换而言之,乘客表达了意见,但表达得却并不强烈。这显然是为了“避免激怒司机”,是为了自我保护。可从最终结果看,恰恰是由于沟通的不彻底、态度的不坚决,才使得双方之间彼此误判,最终造成了悲剧。而这,实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为此破局,只能通过网约车企业更完善的规则建构——进一步明确乘客意愿至上和行车决策优先权,具化司机路线修改的意见征询与授权同意流程,以预设的议事框架和沟通框架,来取代特定场合下司乘人员临时性的“试探”“博弈”“摩擦”,这是避免误判导致事态失控的关键!痛定思痛,“乘客不同意,司机不偏航”,这应该成为网约车行业的基本行规之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91 字。

转载请注明: 封面评论 |“乘客不同意,司机不偏航”,应成网约车行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