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可即将迈入2岁半,变得什么都很好哭?
书放不进柜子也哭,
水壶的水喝完也哭,
没让他关电灯也哭,
伊伊不跟他玩也哭,
出门要哭回家也哭,
不知道为什么而哭。
就是各种不顺意不顺心,都能启动哭哭按钮。
之前去上早教课时老师有提到,2-3岁是人的一生中哭的最多的一年,这阶段的孩子正在发展自我意识,约从1岁半一直持续到3岁,而高峰在2岁半左右,孩子在这段期间可能会有各种引发你下层脑的行为,像是重金属哭泣(嘶吼哭)、尖叫、丢东西。
当孩子因情绪做了上列某一个项目,成人可能脑中某根线就会断掉,一类是急着安抚孩子,另一类是立即阻止孩子,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忍受孩子有情绪,我们也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
但仔细想想,这样的行为,不管是哭泣、尖叫、甚至躺在地上,除了很吵以及不雅观之外,其实孩子没有伤害自己,也没有伤害别人,他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身的情绪与感受(虽然激动了一点)。
同时也在释放能量,如同无伤大雅的地震可以释放地壳能量,孩子通过哭泣宣泄累积在心中的压力及挫折,成人能做的就是允许孩子哭泣,如果只是一昧地去压抑制止,能量压力不断累积无从释放的状况下,很容易在爆发时造成更大的灾难。
面对这阶段的孩子,成人可以通过以下3点陪伴孩子度过情绪风暴:
1、深深的同理,淡淡的处理
孩子有时的哭点让我们觉得莫名其妙,但应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同理他,而非用自身的逻辑去看孩子的世界。
‘因为水喝完了你很难过是吗?’
‘你看起来好生气,是因为电灯被关掉吗?’
协助孩子确认情绪,也给孩子时间跑完情绪,让孩子有机会学习调整,而非阻止孩子哭泣,孩子会越哭越短的。
2、陪在孩子身边,但不过度关注
许多人会叫孩子自己去房间调整(反省?)很容易会让孩子产生被遗弃和惩罚的感觉,调整角并非惩罚,更不是罚站,而是理解每个人(包括成人)都有调整心情的需求,让孩子明白,我们接受孩子有情绪,也允许他通过哭泣来宣泄,陪伴能让孩子感觉安心以及被接纳,在陪伴孩子调整时,我会告诉孩子,等他感觉好一点后再和我说,接着就在旁边做自己的事,可能看书,或是陪另一个孩子聊天,不会过度关注孩子哭闹的部分,避免孩子习惯以情绪作为工具引起成人的注意,变成一种负向关注。
3、在安全合适的地点让孩子调整
每个人对于哭声的接受程度不同,在密闭空间,或是不适合大声喧哗的地方,孩子哭泣或尖叫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父母也常常是因为这点而急于介入孩子的情绪课题,建议可以移至安全合适的地点让孩子调整与释放。
可以每次到一个场所时与孩子确认调整角的位置在哪里,像是餐厅、美术馆的外面,家中的房间(如果有同住家人无法接受孩子哭闹的话)如果是在交通工具上,像是地铁和公车,我会选择下车在站台或站牌前先让孩子调整,也真的有过坐一趟公车下车三次的经验,或是不停的上下地铁(当两个孩子轮流有情绪时)这样做也是在保护孩子,因为人多,难免就会有热心的路人插手介入。
教养的过程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孩子的某些行为会引起我的情绪反应,去练习觉察,同时自我探索。
‘大部分会引发当下情绪的原因,通常都跟当下的事件无关,而是与过往的经验有关。’
接纳以及陪伴孩子度过情绪风暴,就能帮助孩子长出飞越风暴的那对翅膀。
补充:
有人提到以上三点都做了,孩子还是持续在哭泣,其实孩子要不要停止哭泣属于孩子的课题,成人所要处理的是,在听到孩子哭、或者询问得不到回应时的感受(那些烦躁、沮丧、失望等负向情绪)孩子有调整的需求,成人亦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情绪与感受负责,练习分离。
对于孩子莫名地哭泣与崩溃,我都解读为在释放能量,因为对你的信任以及彼此关係的亲密,才会选择在你面前展现婴儿自我。
而我观察发现,在哭完以及释放完能量的孩子,都会比先前更为稳定及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