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其中,骡子就是驴和马交配的后代。如果是用于骑行奔跑,骡子不如马,但如果是驮物运输,马不如骡子。一般人们都用“骡马”来指代骡子和马。在早期,人们多用骡马来运输货物,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地因而衍生出了大型牲畜交易市场“骡马市”。
唐代诗僧贯休在《送卢舍人三首》中写道:“劝君登商山,不用觅商山皓,云深雪深骡马倒。”可见骡马的历史源远流长。而骡马帮,就是以骡马为运输工具的职业人群。他们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但不管人数多寡,共同的一点是拥有一定数量的骡马,并以此运输物品为生。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骡马帮行走于悬崖峭壁、崎岖山路之上,为雇主搬运各种货物,成为当时非常常见的运输途径。
现在中国的运输业发展成果显著,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村村通路,那么是否还有骡马帮的存在呢?有的。不但有,现在的骡马帮也被称为骡马队。经营骡马队的人大多收入不菲,月收入可以达到4万。但是个中辛苦却不是人人都受得了的,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在陡峭的山路上驱赶着负重的骡马前行。不仅工作艰苦,如果遇到特殊天气更是险象环生。
广东河源的山村中就有三对80后夫妻,依靠着骡马运输为生。他们都是普通平凡的人,没有任何地方与众不同,稍微特殊一点的便是黝黑的皮肤以及苍老的容颜,这是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所致。这三对夫妇皆来自广西,因为罗村需要修建基站,但是罗村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汽车无法通行,所有往来运输的物资设备,都需要他们提供的骡马来运输。
这三对夫妻便租住于河源,每日将基站所需设备运入罗村。这样的生活注定不会轻松,每一天晚上他们就必须将所需要运输的材料准备好,第二天天还不亮,便要赶着几十匹载满货物的骡马出发。几人起早贪黑,餐风露宿,途经陡峭山路和密林,一路危机四伏,可以说他们几乎是在悬崖峭壁上挣钱养家。每天的运输任务都必须要当日完成,不然便会导致工程延误。
他们制定了排班计划,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每天是妻子们先行出发上山探路,然后在约好的地方等待丈夫驱赶着骡马过来会合,夫妻汇合后再一起将货物运输到指定位置,走一趟所花费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左右。到达目的地后,便立即马不停蹄地卸货装货,然后返回到起点休息及用餐,下一趟另外换一班,则用相同的方法,走相同的路线。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夜色降临一天的工作才得以结束。
他们6人在此主要负责为基站运输建筑物资。正常物资袋是900斤,而他们运输的这种物资袋比普通物资袋的重量重了300斤左右,所以对他们的骡马群要求很高。托付这样重量的物资对骡马的承重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为了保证效率和在运输途中避免出现意外,他们运输所用的骡马也需要不断更换轮休,以保证骡马的最佳状态。
虽然月收入4万,看起来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但实际上这三对夫妇每年的工作时间大概只有4个月左右。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骡马的更换。更换骡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6人所使用的骡马大多数是从云南采购而来,因为需要长途运输,所以必须早做计划,不然会影响工作效率。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施工地点的天气和地质环境会影响施工进度,在雨季,本来就很危险的山路会更加恶劣,在这种时候是无法进行运输工作的。
所以这样算下来,他们这个小小的骡马队,每年基本上工作时间就是4个月。为了在这样短的工作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每个人对待工作都是争分夺秒,拼尽全力。对于收入的分配,这6人约定将每日收入均摊。
唐代诗人罗隐在《蜂》一诗中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对于这个骡马帮而言,他们的辛苦都是为了将来。虽然收入颇丰,但是他们都非常节约,并不舍得如何花钱,在日常开支上节俭得令人心酸,主要还是为了攒钱回自己的家乡修房子。在家乡里修建起一座风光无限的大房子,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荣耀。
自古劳动皆辛苦,不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还是在密林陡壁间讨生活的骡马队。他们面临着险恶环境和突发天气的威胁,还要日复一日的高压工作,说到底还是因为身负重任。不管是为了糊口生活、回老家修房子还是供孩子上学,都是他们负重前行的重要动力。
参考资料:
《蜂》
《送卢舍人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