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普京和拜登进行了约2小时的闭门会议。与今年6月那场世界瞩目的“普拜会”一样,这次闭门会议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达成富有成效的成果。
在闭门会议开始前,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已明确表示,俄美之间的分歧很大,并非一两次首脑对话就能解决的,双方能够重启对话已经是很满意的结果了。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称,这次普拜会的火药味有点浓,这一点从双方会后发表的声明不难看出。
白宫发表的声明咄咄逼人,颇为强势。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拜登用“严重关切”4个字表明了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还对俄罗斯撂下一句狠话:如果俄罗斯继续对乌克兰进行“入侵”,那么别怪美国不客气,将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措施制裁俄罗斯。
对于俄罗斯而言,美国的军事威胁不足为惧,因为美俄同为核大国,美国不敢对俄罗斯动武,就像五角大楼说不寻求与中国开战一般。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俄罗斯有一个明显的软肋,那就是经济太拉跨了(俄罗斯的GDP还不如中国的广东省)。这一点同当初的苏联有点类似,如同一个跛脚的巨人,也许还没等敌人动手,自己就不小心被绊倒了。
闭门会议开始前,白宫的表述是可能会对俄罗斯采取进一步经济制裁措施,而闭门会议结束后,这种表述就从可能变成了肯定的语气。
拜登的心腹爱将沙利文强调,拜登恶狠狠地盯着普京的眼睛说,美国在2014年没有做的事,今后一定会做。
那么,2014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沙利文为什么要强调2014年?
众所周知,2014年之前,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但在2014年,克里米亚的民众举行公投,成功加入俄罗斯。
克里米亚这个地方是当初苏联领导人划给乌克兰的,算是俄罗斯给乌克兰的“彩礼”。那时乌克兰与俄罗斯是一家,俄罗斯对此并没有计较这么多。但是后来俄乌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俄罗斯想要回当初送出去的“彩礼”,所以想将克里米亚收回来。
克里米亚的民众本来大部分就是俄罗斯族裔,在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等方面都倾向于俄罗斯,再加上俄罗斯比乌克兰强大,跟着俄罗斯混有饭吃,所以有9成的克里米亚民众投了赞成票,同意回归俄罗斯,这一点并不奇怪。
不过,乌克兰却不干了,送出去的东西岂有收回的道理?拒不承认公投结果。乌克兰的心情很好理解,稀里糊涂地丢了一大块领土,换谁心情也不好受。
乌克兰胳膊拧不过大腿,无法改变这一结果,于是只能求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自己刚找的靠山能为自己出头,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手里夺回来。
不过,西方说得比唱得好听,拿了乌克兰的好处,却并未把事情办好,只是对俄罗斯进行了经济制裁,并没有付诸其他强制行动,这让乌克兰非常恼火。
2014年之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急转直下,时不时爆发零星冲突。后来,乌克兰不仅失去了克里米亚,就连东部的顿巴斯地区也要“叛乱”,嚷嚷着加入俄罗斯,乌克兰局势就像火药桶一样,只要有一点火星,随时会爆发大规模冲突。
随着俄罗斯与美国的斗争加剧,乌克兰局势成为美国遏制俄罗斯的主要抓手,美国和北约想以乌克兰为桥头堡,压缩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空间,迫使俄罗斯妥协,最好是进一步肢解俄罗斯,让其变成一头缺胳膊少腿的残熊。
不过,强人普京怎会让美国阴谋得逞,于是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展开激烈博弈。
拜登威胁俄罗斯,要对其加大制裁力度。克里姆林宫的声明则称,美国的军事行动和北约东扩才是局势恶化的元凶,不应该把责任推到俄罗斯身上,俄罗斯要确保美国和北约不会在其邻国部署进攻性武器。
克宫的声明中,还为俄美关系划下了红线,一是要美国保证北约停止东扩,二是不在俄罗斯邻国部署进攻性武器,三是互相取消外交制裁,比如取消对大使馆工作人员数量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闭门会议结束后,拜登随即给英法德意等盟国领导人打电话,重申支持乌克兰的领土主张。12月9日,拜登还打算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打电话,继续给乌克兰“画大饼”。
在闭门会议开始前,西方媒体大肆散播俄罗斯会侵略乌克兰的虚假新闻,说俄罗斯已经在边境集结10万大军,打算在明年年初大举进攻乌克兰。
欧盟领导人冯德莱恩在12月7日警告俄罗斯,如果乌克兰被侵略,那么俄罗斯将遭到更严厉的制裁。美军退役将领杰克·基恩甚至还威胁称,美国应该在乌克兰境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对俄罗斯的威胁。
对于当前的美俄关系,兰德公司专家查拉普表示,这是最后的机会,要么重启外交,要么爆发战争。
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他对俄美关系寻求突破不抱任何希望,因为双方关系已处于非常困难时期。此外,他还将俄美关系比作“奥吉亚斯的牛圈”(形容肮脏且巨大,很难清理干净)。
普京的助理乌沙科夫表示,俄美之间的问题积累得太多,可能一个月、一年都解决不了。
美俄在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频频展开激烈交锋,双方上演了互相驱逐外交官、军事“斗法”、“北溪2号”拉锯战等一系列大戏,两国关系一步步走向深渊。
也许,这次闭门会议是双方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最后机会。如果双方互不相让,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不排除会在俄乌边境兵戎相见,引起大国之间的局部战争。
闭门会议已经结束,很显然美俄双方都对结果不太满意,博弈仍将继续,双方关系何去何从,还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