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2日22点40左右(北京时间10月23日10点40左右),美国2020年大选第二场也是最后一场总统辩论落下帷幕。
当天晚上,现任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系着代表共和党的红色领带,前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系着代表民主党的蓝色领带,两人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贝尔蒙特大学进行了一场相对“正常”的辩论。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主持人克里斯滕·威尔克的引导下,双方就新冠疫情、国家安全、美国家庭、种族问题、气候变化、领导力等六大议题展开辩驳。由于总统辩论委员会采取了新规则——每个议题开始后,候选人有2分钟的时间回答主持人提问,其间另一位候选人的麦克风将被关闭——这场辩论没有出现类似第一场总统辩论那样混乱的情况。
新冠疫情仍然是焦点话题,两人在这个话题上花费了20多分钟的时间相互辩驳。拜登指责特朗普应该为22万美国人死去负责,而任何为此负责的人都不应担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则表示治疗方案和疫苗即将来临,强调疫情“正在消失”。在谈到国家安全问题时,双方聚焦在外国势力对美国大选的干预,其间特朗普多次以拜登儿子和乌克兰公司的关联攻击拜登,拜登则抨击特朗普在海外拥有银行账户。
值得关注的是,拜登在此次辩论中多次强调“我会成为美国人的总统,而非民主党的总统”,侧面攻击特朗普制造分裂。特朗普则多次强调拜登“当了八年副总统却没解决任何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以此质疑拜登的能力。此外,由于双方在前几个议题上拖延了时间,最后一个议题“领导力”只能草草结束。
特朗普和拜登最后一次总统辩论。/WP视频截图
距离美国11月3日的大选只有12天左右的时间,这场辩论对特朗普和拜登分别意味着什么?辩论是否会影响最终的大选结果?这一场大选对美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听他们谈谈对于这场辩论的观察和解读。
一场“正常”但“无甚亮点”的辩论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这场辩论?
赵全胜:相比于第一场总统辩论,这场辩论回归了正常,这包括议题正常、讨论正常、提问也正常。也可以说回归了美国政治中关于政治辩论的传统,即允许不同意见、允许对方说话。
从内容上来看,这场辩论整体上重内政、轻外交,几乎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讨论疫情、移民、种族、经济、医保、气候变化等内政问题,虽然有提到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国家,但都未将其作为重点去进行讨论。这一点显示,美国老百姓最关注的仍然是国内问题,不算意外。
刘卫东:整体上而言,这场辩论要比第一次辩论质量高,更像是一场正规的辩论,双方都遵循了规则,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场辩论也就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进行,没有太多的亮点。
就议题而言,主持人选择的这些话题显然都是对拜登更有利的。譬如在疫情问题上,特朗普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而美国家庭、领导力几个议题又是和新冠疫情相关的。特朗普本人希望谈法律与安全,但在种族问题的讨论中也没有很出彩的表现。
新京报:这场辩论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刘卫东:说实话我对他们的肢体语言印象比较深。我观察到,特朗普在发言时经常左右手分别朝左右方向拉开,就像在拉手风琴一样;拜登的肢体语言相对少一些,手可能偶尔会上下点一下。从面部表情来看,特朗普在拜登讲话时很多时候会昂着头,比较不屑;拜登则经常无奈微笑、轻轻摇头。
我觉得这可能显示了,特朗普目前处于比较激动的状态,内心比较急躁,对自己的竞选前景并不乐观。而拜登相对更坚定一些,一直微笑也会让人觉得他很轻松、很沉稳温和。
特朗普发言时拜登笑出声。/WP视频截图
两人势均力敌,辩论对大选结果“几无影响”
新京报:特朗普和拜登的表现如何?
赵全胜:八个字形容——势均力敌、各有长短。这场辩论是一场正常的辩论,双方表现都比较平稳,没有什么亮点,也没有什么大的纰漏或是失误。
具体来说的话,两个人都有长有短。从拜登来看,他谈了很多细节,一直都是娓娓道来,准备工作很充分;此外他把自己描绘为一个全民的总统,而非民主党的总统,符合他的个人特色。但他对特朗普的打击力度不大够,显得弱势一些。从特朗普来看,他抓住了拜登所谓的弱点——也就是拜登儿子亨特和海外的关联等,多次利用这一点攻击拜登,在辩论上显得比较强势。但他在细节上不是很注意,也没有强调他本人将成为全民总统这一点。
刘卫东:特朗普和拜登都很清楚自己的特长和风格,也都表现出来了。特朗普仍然是精力充沛、富有攻击性的形象,其间也偶尔会抢话;拜登则在特朗普抢话时沉默,通过谦让来凸显自己的品格。可以说,这场辩论两人平分秋色,没有谁特别出色,也没有谁特别糟糕,都是大家印象中的风格和形象。
新京报:这场辩论对两人选情影响会有多大?
刘卫东:这场辩论对于两人选情、最终大选结果不会有大的影响。首先,辩论之前,已经有近5000万人提前投票了,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都完全不在乎辩论中两人的表现,提前就已经做好了决定。其次,从独立选民来看,这部分人数量本身就很少,而这场辩论又太平淡,几乎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因此,这次辩论影响力有限,不会对两人的选情造成明显冲击。
赵全胜:这场辩论对大选影响不大。在第一场辩论中,特朗普的表现非常“幼稚”,所以结束后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更倾向于拜登。但这场辩论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也没有人犯致命的错误,因此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其次,目前还没有做出大选决定的选民数量很少,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做好了决定。
目前可能一些摇摆州的选情仍然不是很明朗,而像佛罗里达州这样的地方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现在到11月3日大选日,任何大的政治动作都可能会影响摇摆州的选情,最终影响到这个州的选举人票到底是走向蓝还是红。而这次辩论影响并不大。
新京报:美媒称这次辩论是特朗普最后一次缩小和拜登民调差距的机会。他把握住了吗?
刘卫东:特朗普一直以来坚持线下辩论,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辩论中会有优势。但是,第一次辩论太过混乱、第二次直接取消,第三次本应是重要机会,但他目前来看并没有明显优势。
如果特朗普要抓住这个机会表现自己,一方面可能需要提出一个真正能够让对手瞬间崩溃的重磅消息,另一方面就是在个人表现上远远超过对手,才有可能明显地提振自己的选情,甚至让拜登的一些选民转向自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并未做到。
赵全胜:事实上,对于目前的局势,很多人都认为,在辩论中,拜登只要不出错就会加分。因为他民调领先优势很大也很稳定,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如口误、失态等,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很显然,目前这些都没有发生。
拜登发言时特朗普低头。/WP视频截图
大选结果有待观察,民调优势能否转化为选票优势引关注
新京报:近几个月来,拜登对特朗普的民调领先优势一直很稳定。你怎么看待两人的选情?
赵全胜:我认为,如果之后十几天内不出现大的变动,根据目前的民调来看,基本上大局已定。因为拜登的领先优势非常大、非常稳定。有分析说,即使特朗普最终赢了一些摇摆州也没有用。
当然,有人指出2016年希拉里也民调领先特朗普但最终输了大选的情况,不过,正是因为有了四年前的教训,今年的民调技术上有了改进,失灵的可能性不那么大了。此外,四年前希拉里对特朗普的领先优势没有如今拜登对特朗普那么大,以拜登目前近10%的领先优势,即使之后出些小纰漏,影响也不会太大。
从特朗普的角度来说,他的基本盘基本上不会动摇。不过最近的研究显示,他在两个传统市场流失支持:一个是老年人群体,因为他们是此次疫情最大的受害者;二是女性群体,特朗普的很多做法如反对堕胎权等让她们很不满。这对于特朗普来说显然也不是好消息。
刘卫东:对于大选结果到底会怎么样,目前还很难说。分析特朗普和拜登的选情,我们要看三个指标:民调支持率、支持率优势能否转化为选民票优势、选民票优势能否转化为选举人票优势。一般来说,在这两个转化过程中,都会打折扣。
首先从民调支持率来看,民主党的拜登优势很明显。但这其实是天然的优势,因为宣称自己是民主党人的选民一直比宣称自己是共和党人的选民要多;而大部分民调只是打个电话,接电话的甚至都不一定有投票权。因此,民调有可能会放大民主党的优势。目前拜登对特朗普的优势差不多在7-10个百分点,如果它能最终转化为7个百分点的选民票优势,那拜登胜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因为有分析认为,即使选民票优势到了5%,特朗普也可以通过运作赢得大选,但如果到7%,他就没有什么操作空间了。
这里就和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有关。因为选举人票是赢者通吃,而民主党人喜欢群居,共和党人则分布比较均匀,所以选举人团制度本身就是对共和党有利的。不过,拜登目前的民调优势能不能转化为选民票优势,还非常难说,因为共和党选民的投票积极性要高于民主党,而特朗普的选民粘性也要高于拜登,所以在今年这个特殊情况下,最终投票结果会怎么样还不好说。
从两个人的竞选策略来看,目前拜登的竞选策略就是不出大错、稳扎稳打、巩固优势。而特朗普的策略是,一方面千方百计挖掘核心选民之外的支持;另一方面制造混乱局面,在乱局中取胜——这包括在投票过程中为民主党选民制造障碍,也可能包括大选后对计票结果发起挑战等等。
此次大选关乎美国“国运”:走特朗普的道路,还是回归传统?
新京报:你认为美国今年的大选本质上是关于什么?
赵全胜:我认为美国今年的大选有三层重要含义:一是美国是否会出现宪政危机。由于特朗普此前多次拒绝承诺大选后和平交接权力,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于是否出现宪政危机、宪法是否能够得到尊重的担忧。
二是美国社会能否痊愈。目前美国社会分裂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是除内战时期以外最严重的,因为它不仅仅是黑白之争、白人之间、其他族裔之间也有分裂。因此大选后美国能否弥合分歧非常关键。
三是美国国运是否迎来转折点。目前来看,美国在疫情问题、经济问题、全球领导力等内政外交上都面临着重大考验。这次大选是否会是美国国运的一个节点、一个转折点,美国到底是按着现在的道路继续走,还是会回归到之前的道路,都非常值得关注。
刘卫东:我觉得这场大选本质上还是关于美国未来到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特朗普2016年上台主要是因为民粹主义的支持,他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反精英、反建制。而拜登是民主党内的中间稳健派,虽然该党内部也有不同派系,但这一次空前团结支持拜登,所以可以说拜登代表着民主党内稳健派的势力,甚至说是代表着美国国内回归传统的期待。
这次大选表面上看是到底选特朗普还是选拜登,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国选民到底是希望美国更像传统的美国,还是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如果特朗普连任,那他肯定会延续现在的道路;如果拜登胜选,美国则将回归传统,按照传统意义上美国应走的道路引领美国。美国选民要选的,实际上就是,是要继续走特朗普的道路,还是回归传统上的那条道路。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马瑾倩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