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美丽蜕变的榨坊村。
市城建局领导与榨坊村党支部共同召开“支部主题党日”。
清一色的青砖黛瓦白墙,硬化整洁宽敞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的大树和格桑花,田地里是成片的葡萄种植大棚和格桑花、万寿菊花海。11月10日,走进武汉市城建局驻村对口帮扶的蔡甸侏儒山街榨坊村,看到原先的贫困村蜕变新貌,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市城建局精准扶贫的指导和帮助下,截至目前,榨坊村已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脱贫任务,全村经济状况得到全面发展。
特色产业“造血” 村民得到实惠
市城建局驻村帮扶从2015年10月开始,目前驻村的派驻榨坊村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丁跃峰和工作队员左文正、秦盼是第二批,2018年4月驻村。为了不给村里添负担,每天他们自己买菜做饭解决伙食,一开始睡在地下室,后来才在村委会二楼办公室腾出一张床的位置。
据介绍,驻村工作队刚来时村里的环境非常差,没有路灯,都是泥巴路,猪圈、厕所乱搭乱盖,在村子留守的村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村集体也一穷二白。
市城建局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优势,除派出驻村工作队以外,还建立局领导、处级、科级干部与37个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市建设学校、海管站、安监站、审查办等近十个二级站办出人、捐物、筹资,以及市建筑业、勘察设计等建筑行业协会参与的建设行业扶贫体系。
榨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家祥介绍,该村是武汉市重点贫困村,全村现有5个自然湾,共有210户12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12人,包括因残致贫19户62人,因病致贫18户50人。在市城建局的帮助下,37户贫困户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
帮助当地兴办特色产业,让贫困地区有“造血”能力,这是市城建局扶贫工作紧盯不放的关键抓手。
自进驻榨坊村以来,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引导榨坊村走发展种养殖业的路子,借政策好东风,向市场要效益。一方面,村里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合作社,搭建村级经济发展的平台,定班子、建机制、引项目;另一方面,帮助村里争取市、区扶贫项目,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南屏垸等700余亩稻田养殖基地,发展出了“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的高附加值养殖业产业。村民通过在养殖基地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村里的贫困户就业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在养殖业成功的基础上,2019年,榨坊村又引进了葡萄种植项目,通过村民土地流转,实施葡萄等果品培育,进一步扩大了当地的特色农业。
眼下,榨坊村村民既可以从每亩流转土地中收取500元租金,还可以在葡萄园、养殖基地打工,一份收入变成了两份。
据扶贫工作队员左文正介绍,2014年,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2624元,城建局驻村帮扶的第二年2016年,人均年收入涨到7906元,2017年11053元,2018年16687元,2019年17176元。“村民和贫困户的收入年年都在增长。”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截至10月底,年收入也有15148元。
郑家祥说:“全体村民发自内心感谢市城建局的大力帮扶,非常感谢!”
“小家”“大家”都好 社会治理跃升
村民的“小家”好了,村集体的“大家”也要好。
为了给村级经济“造血”,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协助村里充分盘活村级闲置土地,与公交公司合作,将部分集体土地出租,兴建了一个公交站,仅此一项,每年就有11万元收入。
榨坊村委员会会计刘华桥算了笔账:通过葡萄园种植、稻田养虾的流转收入以及公交站租金收入,今年,村级经济增收20余万元。一方面确保完成贫困村脱贫不返贫的目标,另一方面,实现由2018年村级经济收入达标需要通过“输血”式完成,质变为如今自我“造血”式的华丽蝶变。
2020年,榨坊村村级经济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仅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的社会治理能力也得到了跃升:“有了收入,我们为村民提供服务也更有底气了。”
有了5年来两批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员的接续帮扶,加上村集体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如今,榨坊村的面貌和几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村里的环境非常差,村民都往外头跑,如今环境改善了,不少人都回来盖新房,仅去年一年就新建了近20栋小楼房。”丁跃峰说。
通过问计于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详细了解村民的改造需求和对村湾建设的想法,市城建局驻村工作队协助规划设计院制定了全村的建设发展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榨坊村将与侏儒山抗战纪念馆、六海赛生态小镇形成一条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带,5个村湾也将形成‘一湾一特色’。”
丁跃峰说起来很兴奋,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家园要迎来巨变一样高兴。
路变宽了 房子变漂亮了 环境变美了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市城建局村镇处、驻村工作队发挥城建系统的基建优势,积极协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落地,从建材选用、方案实施,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环节、建成效果,以及施工中协调工作等,强化施工进度、安全与质量。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大村民出行设施投入,建成村内主干道、湾内路、通户路,全村7个湾湾湾连通,户户相连,道路配套建设绿化、照明、排水、彩砖等设施。
注重村民生活设施建设,每个湾建有休闲活动广场、现代化公厕,建设太阳能路灯、体育活动场所并配套相关设备,对全村重要路口配套建设监控设备,新建村医务室及党员活动中心;加强生活环境整治,对全村塘堰、沟渠、偏房、弃屋以及乱堆、乱放等进行专项整治,开展破损山体修复、破损护坡修砌等。
目前,榨坊湾51户房屋立面整治及污水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总投资1020万元。建设榨坊村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为村老年人提供服务、活动场所,深受村民欢迎。
市城建局机关从2016年开始,每年拿出6万元投入到榨坊村的民生建设中。去年,城建局和武汉市建设学校共投入9万元,在该村后山建起泵站,并因势利导,建成一个水库,用于葡萄种植园和稻田灌溉。今年,新投入的6万元则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将村民的老水表统一更换成智能水表。
村里有一座因过去开山采石破坏的山体,如今正在复绿中,被挖形成的石坑已变成一潭绿水,绿水青山周围修建起环形步道,还建起护栏,成为村民休闲的一处乐土。原先光秃秃的山体上新栽植了成片的石楠。
走访时,村里的百姓说,近几年榨坊村的村容村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变宽了、房子变漂亮了、环境变美了。长年在外打工不想回家的村民听说家乡的变化,不仅逢年过节回家,还有村民扩建装修房子,有的干脆新建二层楼房,还有的积极准备回乡创业。
治理能力增强了,村民生活变好了,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榨坊村展现出了优秀的组织动员能力。村里建立了村两委24小时驻村、村组长和全村党员24小时轮流值守卡点、志愿者日查夜巡防控。全村排查出的确诊病人获得了有效隔离救治,没有发生扩散、传染。其中,一位确诊病人是贫困人口,扶贫工作队和村里一起,保证了国家拨付的1万元生活专项补贴发至本人银行账户,还帮助他办理了民政临时救助。经过全村干群共同努力,榨坊村成为全市的“无疫情村”。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