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打了1年之久,届时全国上下的行驶走向,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直转之下,降到了370万人左右,总之,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较于起初的恐怖状态,已经弱了不知多少;而站在对立面的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不降反升,此时已经增加到 195万人,届时国民党军的战略机动能力,已经不再和人民解放军属于一个档次。当时,土地改革在解放区中有了很大反响,后方的生产力也有了明显提升,使得粮食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此后参军的人数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只要兵力多了起来,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自然只升不降了,而反观国民党统治区,发动群众开展革命运动的工作也在一直进行着,逐渐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确立了第二年的基本作战:举行全国性的反攻,让主力力量移送到外线去,将战争的着火点,引到国民党领导的区域中,直接在外线大量歼敌。 通过刘邓大军,对敌军的中央力量进行突破,之后由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不给敌方任何逃脱的可能。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解放战争还未完全爆发之时,外线制作方针就已经被中共中央制定出来了,在此次作战方针中,挺进大别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此次作战的过程中,由刘邓大军率领的中原野战军遭到了敌军的围追堵截。黄河汹涌湍急,刘邓大军只能强渡,到了黄泛区,这个地方满地都是淤泥,而且还有大量的积水,几乎没过膝盖,在这里,几乎见不到除了部队以外的活人,行军速度在积水和淤泥的影响下逐渐变慢,大军甚至找不到食物和休息的地方,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17日的时候,黄泛区就在我军背后了。随着大军的前进,我军又来到了汝河,察看渡口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我军顺利强渡汝河,在征途中,我军遇见并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挺进大别山计划圆满完成。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我军而言是一项重要举措,大别山地处要害,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显著,大别山还是革命老区之一,有一定的群众方面的基础,而且敌方对这个区域的控制力很弱,加之我们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后,能完成东震南京,西逼武汉的态势,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武汉则是中心城市,这两地地方遭受威胁会让敌人很难受,让敌军势力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大别山地理环境复杂,一些技术先进的枪械反而不适合在这里使用,这样的地势对防守的一方是很有利的,大别山还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要往长江边走也方便。我们的这一战略还有效拖慢了国民党部队的进度,让他们需要派兵到大别山和刘邓大军周旋,成功保护了山东和陕北不受骚扰。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1947年8月,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结束了在南渡黄河之后打响的鲁西南战役并取得巨大胜利,共歼灭敌军五万多人,我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完胜敌军。虽然我军对敌方造成了重创,但自身的损伤也不小,鲁西南战役结束之后,刘邓大军也死伤甚多,人数和兵器数量都有所不足。就在这时,西兵团,也就是由华野组成的兵团赶来与中野汇合。但是西兵团也损伤严重,在此前的战斗中,一纵、四纵都遭受了严重减员,已经不具备大规模作战能力。除了一纵和四纵之外,三纵、八纵、十纵也或多或少都有损伤。华野和中野汇合之后,中央军委开始下达挺进大别山,将敌军一直牵制在豫皖苏地区,不让其离开的命令,中野只能继续向大别山进发,与刚汇合不久的西兵团分开。讲到这里就很明确了,当初中野破坏并就地掩埋了大量重武器火炮,还不如留给友军部队。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为什么西兵团始终不携带中野重武器呢?首先,中野与西兵团在进行分兵时,西兵团把一部分军用物资,还有弹药,以及部分兵员都交给了中野。虽然西兵团这时仍有数十万大军,但精力并不是很旺盛,他们每天脚下踩着的都是沼泽地,士兵们的脚都生成了水泡,导致很多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这时如果还要背着重武器行走就更加困难了。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其次,西兵团意不在作战,而是拖延国民党军队,首要目的就是以游击战的作战方式为主,打乱国民党军的作战节奏,并非正面对抗,这种方式也是有风险的,随时可能被敌军围剿。而这时如果背负着重型武器,将导致西兵团不能及时撤退从而造成伤亡,哪怕与敌军正面对战也很难胜利。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放弃重型武器,及时撤退以保留西兵团的战斗力。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刘邓大军在当时会不会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样的想法可能在很多军迷的脑海中出现过。当然还有其他的战略构想被提出,毛泽东就多次提过让刘邓大军直出豫皖苏进行分段式跃进,结合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做法,虽然没有采用这种战术,但还是保留了下来,有少数高层知道,鲁西南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之后,刘邓与中央取得联系,解释了我军现在的情况,在激烈的双方交战中,炮弹已经消耗完了,他们也没有办法补充炮弹;不只是物资上的匮乏,我军更伤亡惨重,伤亡人数共1.3万人,医院里到处都是在战场上受伤的我军士兵,没有办法再抽出空闲的部队南下;也没有任何新兵来源,刘邓两人对大军能否马上战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如果还直出豫皖苏,搞分段式跃进我军好不容易得到的胜利便很容易被敌军翻盘,此前安排的华野拖住敌军的行为也会徒劳无功,所以只能停止直出豫皖苏,先去大别山。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我想很多读者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挺进大别山这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会交给刘邓大军来完成?两党内战这件事情非常难以说清楚,战场情况也是十分复杂的,也就是说谁胜出了谁就是执政党,我军拥有的四支力量都在与敌军相抗,根本就没有在大后方等待的兵力,其实原计划是从中原,华东这两股力量中各抽取一部分进入中原大别山地区,为日后的反攻做准备。然而整个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华东野战军形势不好,被国军紧紧拖住难以脱身,此时中原野战军形势很好,没有受到敌军的包围堵截,所以这个军事任务只能交给他们去完成。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一场战争要消耗的资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我们只说部队给养,仅仅一个士兵,一年就要消耗三千多斤小米,这么多小米,才能让士兵在吃穿用以及装备上不至于缺少。在抗战时期,各大野战军,再加上地方武装,七七八八有几百万人,要负担这么多人的吃穿用度,这笔开支实在不算小,那个时候,解放区已经把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投入到军费开支里去了,但是就算这样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很多大型的战斗都在内线进行,你打我,我打你,打着打着,鸡鸭牛羊猪就全都没有了,地里的粮食消耗得更快。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部队哪里还吃得起饭,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如果吃不饱,都不可能打胜仗。早一步打出内线,不仅可以释放一些解放区的负担,又让战线由内转外,从而反客为主。所以说,进军大别山这个战略方针,让我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打响了反攻的第一炮。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挺进大别山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个任务执行起来相当困难,要翻山越岭、跨越河流还要在沼泽地中作战。从转移时的十万人到最后不到五万人,整个路程中损耗五万多人,虽然我军将士死伤不小但是带来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挺进大别山为日后我国进入反攻阶段创造了及其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这次战略转移, 就不可能在国统区建立政权”。此次转移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国军不得不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华中国军在行动上处处受到阻碍,这次行动是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配合了其它战区的行动,特别是为华东战区发动淮海战役创造了先决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在淮海战役后,刘邓大军能够最终解放大西南地区的关键。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回望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也仅仅只是属于其中,但也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取的祖国的统一,拔除了留存已久的封建制度,不平等的制度,实现了祖国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由此开启了新纪元。从那段历史记录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不畏牺牲,敢为人先,迎来了新时代的中国,所以无论是吃的,喝的,用的,都是不应该浪费的,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应值得珍惜,那段历史,不能忘,我们也应该在祖国的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35 字。

转载请注明: 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