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界,确实不缺政客,但确实缺一些有良知的政客。这时候,纪思道是否能脱颖而出,确实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文 | 海上客
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不想干记者了,想从政,具体说,才刚宣布辞去《纽约时报》记者职位,他就号称要回老家俄勒冈竞选州长。
美媒报道纪思道将竞选俄勒冈州州长
01
海叔要说,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干了整整37年。这样的资深记者,在如此知名媒体长期任职,且曾经先后任驻香港、北京、东京记者,并两次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其离开新闻界,是殊为可惜的。但问题是——纪思道现在离职,去博取的将是州长之职位。确实有媒体评论认为,在美国来说,做一个专业媒体人,与当一个或许只能干四年的政客,有人是要权衡一番的。还有人举例称,纪思道的前辈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在身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时,曾经面对如此问题:“你愿意干国务卿还是继续当作家?”
作为记者,在工作中的纪思道 图:纽约时报
萨菲尔答:“我干得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往低处走呢?”
不过,在海叔看来,萨菲尔这样的回答,包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作为一名美国媒体人,长期浸淫于美国政界,对一些政客不得不做龌龊之事,其了然于心。因此,他认为,在美国,当一名记者、专栏作家,卖文为生,或许比从政更高尚一些。
第二,实际上,萨菲尔也已经成为尼克松政府的幕僚了。在他看来,他当时的地位比时任国务卿皮尔斯·罗杰斯之流还要高,能影响总统决策。当然,这或许仅仅是萨菲尔自认为的处境。
无论如何,纪思道之离职,想要竞选州长之事,与萨菲尔当年的言说,不能简单类比。
02
回顾纪思道的记者生涯,比较高光的时刻,确实是其任驻外记者那一段。特别是在香港、北京、东京的那一段驻站时光。
纪思道、伍洁芳夫妇
1990年,纪思道与当时亦是《纽约时报》记者的他的太太伍洁芳合著《中国觉醒了》,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成为第一对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夫妇。2006年,纪思道因报道“苏丹达尔富尔大屠杀事件”再获普利策新闻奖。
当然,对中国人来说,更愿意说这么一段往事——
2011年1月20日,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专栏,谈及钓鱼岛问题时,明确提到“中方的主张有强有力的历史依据”,并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提出这一问题是在1970年后半段”。
在《全球快讯》网站依然保留的纪思道“在线问答”栏目他的头像,上传于2014年
因为这事儿,纪思道还被日本右翼威胁。
海叔感觉,总体上说,纪思道算是有专业媒体人秉性的人。哪怕日本有人当时宣扬,“如果纪思道不收回言论,将恐怖袭击加州”,纪思道也没搭理他们。
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临别赠言”时,纪思道也提到这样的观点——
与人性中最坏的一面并肩而行,你会发现人性中最好的一面。
海叔要说,从大环境上看,纪思道入职《纽约时报》后来到东亚,当时的中美关系向好,确实有利于他在中国开展工作。但目前来说,开放的中国在接受外媒采访方面,其实一点儿也不含糊。
汪文斌主持11月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譬如在中国的香港地区,所谓的“香港外国记者协会”(FCC)号称,协会近一半记者“考虑离开香港”,可在11月5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透露——
截至2021年4月,驻港外国媒体共有628名持工作签证的外籍员工,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8人,增幅达18.5%。
汪文斌说:“我想数字不会说谎,也真实反映了各界人士,包括在港的外国媒体,对香港经济社会及媒体报道环境的看法和感受。”因为问题是彭博社记者提的,汪文斌毫不含糊地指出——
一年来,彭博社一家在香港就增加了55名外籍员工,这很能说明问题。
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并不具有代表性
反观香港外国记者协会,其实并不具有代表性。其正如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所指出的那样,通过所谓寥寥“调查问卷”,炮制毫无代表性和公信力的“报告”,抹黑香港新闻自由,鼓吹“寒蝉效应”。而实际上,大多数外媒记者并不在这一协会之内。
03
回到记者从政这一话题——如今的世界上就有实例。譬如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他曾经在《泰晤士报》开启记者生涯,不过他编造了一句自己的教父、历史学家科林·卢卡斯的引语,从而丢掉了这份记者工作。
年轻时的约翰逊
之后,他又加入朋友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担任主编的《每日电讯报》,成为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再之后,他又搞过周刊。
海叔不知道纪思道是否能成功选上州长,假如选上州长以后,是否会在政界一路走下去,达到约翰逊那样的高度。在美国,非政客出身而从政者,譬如曾任加州州长的演员施瓦辛格,譬如同为演员出身而上位总统的里根,譬如商人出身、前不久刚卸任总统的特朗普,都是先例。总体上看,在美国政界,确实不缺政客,但确实缺一些有良知的政客。这时候,纪思道是否能脱颖而出,确实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