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梓佩
据新京报报道,在全国八角主产区广西南宁,用硫磺熏八角保鲜是“公开的秘密”。经检测,市面上的八角二氧化硫残留量超原国标16倍。有工作人员透露,当地已在考虑制定相关标准。
资料配图(新华社)
这次并非硫磺八角首次被曝光。早在2012年,新华社曾刊发《“硫磺熏八角”成“潜规则”,“壮士断腕”方能正本清源》,矛头同样指向南宁八角市场。秘密被公开多年后,还是停留在“公开的秘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业内人士提到,熏硫是“祖传工艺”,虽然无硫八角利润较高,但硫磺八角颜色鲜亮、不易腐烂,更受市场欢迎,熏硫是无奈之举。
可是,八角与硫磺,一个是常见调料、制药原料,一个具有毒性,长期接触会损伤呼吸及消化系统。人们过去受制于认知水平,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有限,现在已经认识到危害,却仍沿袭传统,还把责任往市场上推,合适吗?
事实上,所谓“公开的秘密”,只在当地市场成立。姑且不论“有硫”“无硫”利润孰高孰低,消费者要是知道吃进嘴里的八角二氧化硫残留量严重超标,难道会表示欢迎?“市场欢迎”不过是生产者与拼命压低生产成本的餐馆食堂之间的“心照不宣”。
寄希望于行业自律不太现实,所以格外需要政府发挥监管职能。当地有关部门曾表示,“取证难,不好管”。
客观上看,八角由个体采摘晾晒,再加上国家对八角含硫量缺乏统一规范,确实不利于监管。可无论根据哪种标准,抽检样本都远远超标,置之不理说不过去。既然当地已经开始考虑制定标准,未来标准执行情况如何,姑且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据报道,当地执法人员9月22日突击检查八角市场,不少商家21日连夜把硫磺八角转运至冷库——难道商家能未卜先知?抱怨“取证难,不好管”之前该反思一下,取证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究竟是“公开的秘密”不好管,还是没打算好好管?这个问题不解决,有了标准恐怕也会停留在纸面上。
“无硫八角只销往国外”,是无硫八角真的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根本不分国界。除了要制定标准“治标”,也要考虑如何在生产者发展思路上“治本”。当市场出现买卖不合格产品的恶性循环,正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帮扶措施,帮助生产者通过建设无硫八角生产加工基地、推广新技术烘干取代熏硫等方式“破壁”。虽然短期内可能导致成本增加、价格变动,但利在长远。
【作者】 王梓佩
叮咚快评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