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的AED急救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有几起地铁乘客心脏骤停、突然晕倒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关于地铁站为何不配置急救设备的讨论。10月27日,一则好消息传来——北京市已启动轨道交通车站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工作,预计到2022年底将实现设备全覆盖。
AED为何被称为“救命神器”?在地铁中如何利用AED“伸出援手”?使用AED“见义勇为”出现意外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我们一一为大家解答。
01 “救命神器”AED有多神?
AED全称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
地铁站AED的安装。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AED作为自动体外除颤仪,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须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即使在拥挤的地铁站,也能在“黄金四分钟”内与“死神”抢人,挽救身边人宝贵的生命。
02 地铁中配备的AED应如何使用?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哪儿能找到AED设施。
据了解,AED设备安装工作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当前,在北京地铁1号线、4号线等主要站口都可以发现AED急救设备的身影。
1号线天安门西站,图片来源:北京地铁
各地铁车站的AED设备均放置于车站显著位置,并设有明显的指引标识。AED上均张贴使用说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
4号线西单站。图片来源:京港地铁
找到AED,我们应当如何操作?
发现AED,先找工作人员。据了解,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将在年底达80%以上,由经过培训者实施抢救,抢救效率会更高。
若周围没有工作人员,自己也可以上手。AED操作简单,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
使用AED只需四步:
1、判断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打开机盖,AED自动开机,按语音提示操作。同时,现场其他人员拨打120求救。
2、除去患者衣物,按图示位置贴上电极贴片,并插上电极插头。
3、AED自动分析患者心率,此时请勿接触患者。
4、根据AED语音提示,需要时按下亮起的绿色放电按钮,此时请勿接触患者。
03 用AED救人未成功是否要担责?
在伸出援手、抢救生命时,你内心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救了,却没有成功,那么是否会陷入法律方面的困扰?
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国家早就出台了“好人法”,保护那些乐于助人的热心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此条法律保障免除了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AED标识。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04 未来AED系统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完善配置——据了解,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的AED数量仍有较大差距。早在199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就开始了除颤计划,明确要求AED的安装,如今已经将心源性猝死救援成功率提高到了52%。中国在2006年开创了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先河,但这一股浪潮并没有席卷到国内各个公共场所。如今北京轨道交通车站AED全覆盖项目是国内急救设备配置发展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急救设备配置,更好地保障民众生命安全。
更新设备——现在AED设备还未全部联网定位,未来北京急救中心也会把地铁中的AED设备逐一定位,与急救中心互联,便于拨打120的市民第一时间获悉周边AED设备的位置及是否可用。
普及宣传——根据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计算,如果AED普及到位,每年至少有27万人可以得救。而当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市民不敢救,也不会救。就像上文提到的“好人法”,很多人就并不知晓。只有加强急救知识和“好人法”的普及培训,才能营造出“人人会急救,人人敢出手”的社会急救氛围。
在此也呼吁大家,如果在有条件的急救现场,要大胆出手施救,上一秒地铁站勇敢拿起AED的你,或许就是下一秒的“地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