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让学生对历史有亲切感有共鸣
——专访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兼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王金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认识历史,才能在家国天下的大逻辑中找准定位,蓄势前进。香港历史的脉络在祖国,香港文化的根基也在祖国。如何进一步加强香港的历史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以增进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光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兼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
日前,将军澳香岛中学在举行升国旗仪式。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供图
记者:您是否参观了“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请您简要描述一下观展感受。
邓飞:我有幸前往参观了“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每一幅图片,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我自认为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这一刻,还是有深深的感动。有无数前辈的付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定。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历史图片,拉近他们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距离,明白个人与国家的鱼水关系,吾辈当自强。
记者: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在展览开幕礼上致辞时表示,香港急需补上“中国历史”这一课,在“我城”之上重构“我国”,增强年轻一代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少误入歧途的可能。请您结合香港实际,谈谈对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历史教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国民身份认同的必要性和意义。
邓飞:有些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近现代史“无感”。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多是支离破碎的片断,或者仅来源于教科书上简单的几行字介绍。对历史“无知”“无感”,又何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呢?又何来对国家有归属感呢?学生对历史有共鸣,自然就会激发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我城”与“我国”本是一体,弄清楚“我城”与“我国”的关系,学会以史观今,就不太容易误入歧途。
2019年4月,将军澳香岛中学学生到湖北考察,与姊妹学校学生在参观武昌起义博物馆。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供图
记者: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是香港有名的爱国学校。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历程和主要经验做法。
邓飞:将军澳香岛中学一向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港为办学理念。每年我们都会安排学生到内地偏远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参观,了解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状况。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义教等活动,回到香港完成不同主题的专题研习,向全校师生分享学习心得。我们亦将十几年来学生到内地的研习历程编辑成小册子,派发给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推广经验。
在特区政府推出与内地学校结成姊妹学校计划之前,我们就已经和内地,包括广东深圳、湖北、贵阳、重庆等地的多所中学结成姊妹学校。我们还安排学生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如泰国、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参观,专程拜访驻外使馆人员,让学生全方位认识国家的历史和发展状况。
记者:作为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您认为香港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爱港理念深入人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邓飞:如何更好地推进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不要让历史成为一种摆设,成为指定时刻的“花瓶”。以零散方式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切切实实地教育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历史不是零碎的片断,而是完整的、与自己切实相关的真实存在,他们就会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对历史有共鸣,自然就会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接受爱国爱港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以“凝聚专业、服务同工”为使命。作为教育专业团体,我们会秉持使命,从专业出发,协助教师推行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联结“我城”与“我国”的桥梁作用,举办更多的活动,让老师和学生深入内地认识国情;凝聚教育工作者力量,让爱国主义教育在香港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6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