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流调”工作人员会遇到多少困难?在疫情防控中,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他们的辛劳。1月15日上午,在“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里,一位一线疾控工作人员讲述了一段苦劝“次密接者”的遭遇。
据这名工作人员透露,自己遇到了一位次密接者,反复要求查看自己是次密接者的影像资料证明,否则不愿意去隔离。然而找信息需要时间,例如他(她)需要让连续工作40小时的工作人员从记忆中确定“是否见过这个人”并回头找出判定证据。这名工作人员呼吁,希望大家能在找到信息前配合转运,不要耽误转运其他人的时间。“毕竟我们现在是在和病毒比速度。”
除了这名工作人员,也有一起工作的同事留言:“和病毒连续作战的一周,每一个人都通宵好几次熬夜好几天,探索着‘身体的工作限值’。每一个流调电话都是我们打的,因为行程轨迹要闭环管理,所以要问无数个问题,流调报告要尽可能详尽;每一个现场排查监控视频都是我们一帧一帧看的,按照新冠防疫方案判的,因为还要请公安协助调查锁定到人,需要放大看清‘你’的脸。所以请每一个接到相关电话的人耐心配合、原地等待,毕竟这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守护你的健康。”
“疾控人员辛苦了,大家一定要支持和配合才能共同做好防疫工作,这样上海才能更安全。”“应该让市民都知道防疫人员的辛苦,让大家更为配合。”“楼上的疾控人员辛苦了!作为普通居民,唯有配合你们才是最大的支持。”许多市民在看到疾控人员的留言时被他们的默默付出感动,并纷纷表达敬意,“真的很难,要和病毒赛跑,拿命在比赛,向你们致敬!”
配合流行病学调查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实际上,每多判定一个密接,就会多N个次密接和更多风险管控人群。对于防疫部门来说,工作量是成几何倍增长的。判密接是一门“技术活”,不仅仅是看有没有戴口罩,还取决于和阳性人员的距离、交流的时间等。例如,如果阳性人员没有戴好口罩,有人上前讲话,距离比较近,都会判为密接。
流调工作需要获取的信息:
1.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几口人等。
2.健康状况:近期可有不适、是否就医、是否有发烧咳嗽等异常情况、是否做过核酸检测等。
3.疫区旅游史、疫区居住史:去哪里旅行过、走过、路过的地方;何时是否居住在该地。
4.病例密切接触史:同乘旅客近距离交流、居家成员、同事同学、围观群众等(密接会由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判定)。
5.交通工具:是否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 。
6.其他必要信息:任何对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
专家表示,流调的目的是为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保护其他人不被传染,控制疫情传播。就是搞明白在过去一定的时间段(根据疾病的潜伏期来确定时间段),重点人群的行动轨迹、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儿,获取病例或跟病例密切接触人群的健康,弄清楚暴露情况、接触情况、活动轨迹与就医情况等。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理清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
专家强调,市民接到流调电话不要慌,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不等于一定会被感染。公众应仔细回顾近期行程,如实回答流调人员的问题,以便于流调人员能追踪到传染源。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刻意隐瞒流行病学史,造成疫情扩散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确需集中隔离的,应听从工作人员指引,做好个人防护,按规定转运至指定隔离点。到达隔离点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酸检测等工作。
流调过程中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所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是严格保密的。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违法收集、使用、公开个人信息,收集或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应当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保护,防止信息被窃取或者泄露。提醒广大市民如遇流调人员登门拜访或电话、微信流调,一定要积极配合,主动合作。
(综合上海发布、西安发布、新闻坊等)
(傅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