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中国?进来容易,出去难。无相财经出品
2020年,在美国的撺掇下,不少跨国企业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他们对中国的依赖,太深了!
于是乎,寻找新的产业链就成了现在的风向。
耐克找到了越南,苹果找到了印度。
有人担心,他们都撤走了怎么办?
无相君想说:进来容易,出去难。
我们以大众为例,来说说其中门道。
1
离不开中国
2019年年底,中国驻德大使吴恳就德国将排除华为的问题发言:
“如果德国最终做出将华为排除在德国市场之外的决定,中国政府不会袖手旁观。”
他随即举例:
“中国一年售出的2800万辆汽车中就有700万辆是德国车,那我们能不能有一天说德国汽车不安全,因为我们有能力制造自己的汽车?”
这句话明确点出了中国市场对于德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你们排除华为,我们可以承受。
但如果我们排除大众,你们能承受的起吗?
对此,德国 “汽车教父”杜登霍夫教授说:“我们无法想像一个没有了中国的汽车产业。”
大众集团首席游说官施特格更是坦言:
“与中国的合作不止对大众集团而言至关重要,对整个德国的经济也是如此。”
他们的话都指明了一点:德国的经济,非常依赖中国。
2017年1月,德国工商会首次宣布,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中国,德系车一直是市场中的主流,尤其对于大众而言,最世界只有中国人爱买大众。
汽车界有句话:
丰田研究车,大众研究中国人。
2017年,大众生产的10辆汽车中,就有7辆卖到了中国。
翻看大众年报,从2017年到2019年,大众在中国交付的车辆,开始占到了大众集团交付的车辆的40?上!
德国电视一台曾报道:“在中国售出的汽车要比全世界其他地方加起来都要多,大众40?利润就来自中国。”
2019年,德国的时代周报则称:
“欧洲如今许多地区在经济上都依赖中国。如果不与中国展开业务,德国和欧洲的整个经济分支都可能会关闭。”
这些报导或评论文章举例大众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中国市场对于德国经济的重要性。
如果大众撤出中国,德国经济必将产生震荡。
有多震荡?
大众集团CEO迪斯引用过一组数据:
“如果我们完全从中国撤出,第二天,德国2万名开发工程师中的1万名就可能会丢掉饭碗。”
2
把资本留在中国
大众不仅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也舍不得离开中国的市场。
以零件为例,过去,大众每年出口到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利润,能占到全年利润的30?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利润,大众也开始在中国整合供应商结构,使得大众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做到了“中国造”。
2019年,大众集团CEO迪斯说:“大众汽车的未来,将由中国决定。”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说:对于饱食了全球化红利的车企“饕餮”,中国市场所代表的“量”是他们根本无法舍弃的。
而作为利润的交换,中国的得到的好处,就是他们的产业链,他们的技术。
为了实现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大众汽车到处游说,动员全球 200 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来华投资。
这些企业来中国赚钱,免不了的要分享产业技术。
注意,这个技术,是我们拿真金白银换来的,不是偷来的。
一部苹果手机,中国赚个几十美元,美国拿走几百美元。
我们认,但技术你要留下。
市场换技术,本来就是落后国家的必要手段,不然这个世界就是先进国家永远领先,肆意剥削落后国家。
而当我们有了技术后,就开始搭建自己的产业链。
进入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
同年,中国开始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有针对地培育市场,从而帮助中国公司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扶植的效果相当显著,2015年起,中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业链完整、价格低廉,还在逐步放松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今天,蔚来、理想、比亚迪纷纷上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百花。
实现了汽车技术的弯道超越。
在德国商报的采访中,目睹了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供应力量,大众集团CEO迪斯感慨:
“我觉得很可怕,我们已经变得如此依赖中国。“
而大众所做的,只能是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2020年5月,大众集团投资10亿欧元入股江淮汽车,增持江淮大众股权至75?获得公司管理权。
同时大众还投资约11亿欧元在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获得26?股权。
大众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实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而到2028年,集团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将来自于中国市场。
3
依赖中国的又何止是大众
在苹果没有来华之前,中国的山寨手机盛行。
苹果来华之后,催生了手机供应链的建立。
而一旦有了供应链,我们就可以模仿,乃至超越。
小米、华为、oppo、一加……
今天的国产手机,并不逊于国外,甚至已经走向了国外。
今天的中国,并不再是山寨大国,而是制造强国。
那些跨国企业可以撤走吗?
低端的加工部分可以撤了,因为中国已经有了替代,更何况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更便宜。
但高端部分呢?
去年,富士康老总郭台铭为了讨好川普,表示会在美国设厂,当时许下的承诺是,2020年就能把厂建好。
现在都快2021年了,厂子还没动工呢!
四十多年前,无数国际巨头来中国“淘金”。
中国以市场吸引外资,交换技术,倒逼国际企业扶植本土的供应链发展。
并且一点一滴地渗入了整个全球化的供应体系当中。
如今放眼全世界,能找到一个产业供应链比中国更全、更具性价比的国家吗?
没有。
撤出中国?
进来容易,出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