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对华贸易战?这话最不该从欧洲口中说出

中欧之间有没有可能爆发贸易战?这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舆论最近在炒作的一个危险话题。中欧这些年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共同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产业链互补性、相互依存度都很高,按理说“贸易战”本不应该成为欧洲对华政策讨论中一个严肃的话题,但一些舆论给欧洲人描绘了一幅“颠倒世界”:中欧经济高依存度对欧洲不是红利是“风险”,有的甚至宣称“必须为对华冲突做好准备”。

必须指出,对欧洲来说,这是一股危害性不可忽视的舆论逆流。当下,欧洲经济民生正面临俄乌冲突、能源危机、高通胀、疫情反复,以及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等复杂交织的多重挑战,但在本应更加珍惜和平与发展外部环境以及互利合作伙伴的时候,欧洲一些人却要人为制造出对华冲突。难道仅仅因为中国对欧洲利益越来越重要,就得加以剥离、防范和排斥吗?一个正常人不可能因为害怕噎着就不敢吃饭,更不可能因此把饭碗也给砸了。

概括起来,欧洲舆论现在主要讨论的有两点:一是要不要主动减少对中国市场的经贸依赖(即“对华经贸脱钩”),以避免将来可能面临的被动;二是对中国的一些政策和行为,如果欧洲不接受,是否要采取贸易制裁手段。显然,这两个问题已经让不少欧洲人有些上头,但不得不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问题。

社评:对华贸易战?这话最不该从欧洲口中说出

第一个问题,不应该把中欧密切的经贸关系,理解为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依赖。准确地说,这是正常的“相互依赖”。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经济高度外向,这是由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所决定的,欧洲把握住了趋势,也充分享受到了红利。德国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和中国爆发贸易战,切断经贸联系,德国的经济损失恐怕是英国“脱欧”损失的6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内对多国施加贸易大棒,欧洲尤其是法德是坚定的反对者。贸易战在那时产生的危害到今天还在欧洲大陆绵延震荡,“贸易战”一词最不应该从欧洲舆论口中主动吐出。

第二个问题则反映出欧洲一些人内心深处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习惯于带着优越感去评判别人,包括中国;在他们看来,经贸制裁可以作为对华的政治打压筹码。事实上,欧洲既没有这样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的权力。很大程度上,第一个问题是这种思维意识以己度人的投射。二者是一体两面、相互强化的。有打压中国冲动的人,才会对中国重要性的提升心怀焦虑和恐惧。我们还要提醒,欧洲一些人不要想着通过减少对中国的经贸依赖,为自己挑衅中国核心利益创造条件和空间,这是本末倒置。

欧洲最近的烦心事确实挺多的,这给各种极端言论提供了滋生土壤,遥远的中国成为一些人转移不满的出口。但问题是,中国不是上面任何一个问题的责任人,以毒化中欧互信基础,损害中欧经济合作来缓解自身焦虑,不是缘木求鱼吗?这几年,美国在重大地缘政治问题上对欧洲构成了强势牵引力,这种牵引的结果基本是美国“吃饱”,欧洲“跌倒”。眼下,欧洲需要一场真正的“内务整理”,看看它围绕中国的焦虑有多少来源于真实的中国,有多少来自对美战略自主的丧失。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说过:德国应该提防成为世界的“道德使徒”,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的整个欧洲。多位欧洲经济学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们必须将政治分歧与正常贸易分开,“中国应该受到相应的尊重”,警告欧洲不要采取短视行为。他们的提醒很有针对性,欧洲舆论正呈现出的倾向令人担心,一些内容很像是从美国拷贝过来的。但欧洲不是美国的州,这个重要事实,欧洲人不能忽略了,否则容易掉进一个专为欧洲挖好的大坑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02 字。

转载请注明: 社评:对华贸易战?这话最不该从欧洲口中说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