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张玉萍,是井亭村村民,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最近,她每隔几天就要在村里溜达一圈,先看看新建的“井亭大院”,再瞅瞅自家老宅改造而成的民宿。
张玉萍家改造而成的民宿,是村里三栋“井亭民宿”中的一栋,以老宅为基底,复原崇明传统民居四桯宅沟的规划布局,拆下来的旧砖旧瓦被重新用到建筑、园林里,时光的痕迹让整个空间更为灵动。张玉萍庆幸自己把老宅租了出去,之后不仅能拿每年几万元的租金收入,还能住进星级宾馆级别的“井亭大院”,两全其美。
井亭大院
让村民“搬得出”
“井亭大院”概念的提出者是新河镇镇长施君。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乡村老龄化和空心化给村民带来的冲击。有一天,他的脑子里冒出来一个念头,如果能建立一个“一站式”平台,老百姓既能住在这里集中养老,也能享受社区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各类公共资源,这样就能在方便日常起居的同时,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同。很快,井亭村村委会便充分挖掘村里老仓库等沉睡资源,修缮后用作党群服务中心,兼具村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村级助餐点的功能。“井亭大院”应运而生。
大院的二楼和三楼是为村民打造的客房,共25间房49个床位,现代化的装修和配置,看起来舒适温馨。
“井亭大院是公益性项目,预计收费标准不会很高,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福利。现在,来报名的老百姓人数已经远远超出了床位数。”井亭村党支部书记沈天烨对记者说,有了井亭大院做托底安置,那些租房给村里做民宿的村民,早早地报名入住井亭大院,没有了后顾之忧。
随着井亭大院的开建,更多老百姓愿意把老宅租出去,民宅的利用难题渐渐破除。
此外,为进一步盘活井亭村的闲置资源,去年,在新河镇党委的指导下,井亭村“两委”班子广泛宣传动员,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业休闲旅游”目标,清退不规范种植养殖户,对村内土地进行集中连片治理,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最终交出了美丽的答卷。
一年来,井亭村淘汰不规范种植户和小规模养殖户11户,腾出土地185亩,鼓励村民将500余亩承包地,委托给村委归并后统一流转,由区镇两级统一招商,通过“农户+合作社+基地”的种植经营模式,打造花卉苗木产业片区,示范带动村级产业发展。还利用老村委会存量房屋,开展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地建设,以体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文化阵地
让游客“留得住”
井亭村位于新河镇西南角,村域面积4.2平方公里,有33个村民小组,农户1438户,总人口3084人,耕地680亩左右,建设用地50亩。
所谓“井亭”,旧时代指的是乡间道路旁所凿的井,以及所建的亭,有井有亭,是为了方便往来的行人“风雨思歇,疲渴思饮,暮夜思灯”,是旧时代地方乡贤的慈善之举、侠义之举。
说起井亭村,不得不提它名字的由来。清初,在这边的西南方杨家河镇有一个杨氏大家族,出了一个名人叫杨元诏,他继承其父亲仗义行侠的作风,在地方上修筑道路(通沙路),开凿河道(杨家河),建造井亭,还建造义冢(皇坟)。崇明县志中对他有详细的记载。近代以来,该处井亭与庙(博济庵)合称井亭庙。1958年拆除井亭庙改建为井亭小学。“井亭村”以此得名。
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井亭村村委会在今年斥资重建井亭,恢复古迹,并命名“井亭古韵”。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看到,绿化廊道的建成,成功“串”起了井亭村的一路美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道路两侧成片的绿化,提升了村里整体的颜值。三十多家风格统一的“花博人家”点缀其中,在雨后清新的空气中,平添了几分诗意。
记者了解到,新河镇党委政府携手富盛经济开发区,于去年起共同推进实施井亭村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整修道路12条段3万余平方米,提升村级绿化3万余平方米,拆除1.2万余平方米破旧五棚,新建休闲绿地3个,美化农宅墙体2.1万平方米。去年,井亭村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
在这样一幅美丽祥和的乡村画卷下,几处“文化新阵地”让人眼前一亮。有在古代遗址原地重建的“井亭古韵”,有利用民房打造的布布瀛土布工坊,有拆除五棚后利用空地建立的井亭时代广场,有利用闲置资源改建的井亭豆腐坊、井亭豆腐坊文创园区和足球青训营,这一个个“文化打卡点”,无不昭示着这里的文化遗存。
既有旧与新的交杂,也有古与今的碰撞,这便是改造一新后的井亭村。曾经平平无奇的村子,如今展现给市民的,是有“颜值”也有“内涵”的全新面貌。
沈天烨告诉记者,井亭村现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都有利于打造以文化体验为主的旅游模式。“有别于旧村改造的传统模式,我们注重本村主体文化的重现,通过现有的历史遗存,修缮了思源亭,复原了井亭庙,设立了土布工坊。打造所谓的文化传承村,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通过一个个文化新地标,让村子焕发出新活力,这样游客才留得住。以后,不仅本村村民能在这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游客也能在这里了解崇明的传统,体验织布、做豆腐等有意思的项目。”
记者:郭杨如熠
视频:新河镇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