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996”|媒体札记

  过去一周,“996”再度成为舆论热词。和以往令众多“打工人”怨声载道的情景不同,此次引发关注的,是国家机关对“996”现象前所未有的鲜明表态。最近,最高法与人社部联合发布一系列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其中将“996”工作制界定为“严重违法”。这一表述,“击中”了众多苦于加班的劳动者的核心关切,也展现了劳动法规对职场实践的积极干预。

生死“996”|媒体札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96”之所以在舆论场上反复发酵,是因为这一概念所代表的极端工时,已经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从根本上看,“996”不仅是职场问题,也不仅是法律问题,对那些时刻处于过劳风险下的员工而言,超时加班,可以说是“事关生死”的问题。

  面对劳动者的正当诉求,有些人一直试图偷换概念,将过劳视为“奋斗”的表现,甚至把“996”称作一种“福报”。对此,央视新闻在评论中直白地指出:“崇尚奋斗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规避法定责任的挡箭牌。”

  诚然,员工自愿奋斗也好,企业支付高薪也罢,都不能逾越法律,弃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于不顾。对此,《中国日报》在评论中表示:“要遏制996、007这种畸形现象,不仅要靠劳动者申请仲裁,更要靠执法部门主动执法,让违法企业受到法律的严惩,防止劳动者‘被自愿’、被996却不敢仲裁的现象发生。法律的尊严要靠严格执法来维护,劳动法不是没牙的老虎。”

  此时此刻,“996”现象的正当与否已经不需要额外讨论,当劳动法长出“牙齿”,明确界定此类工作制的违法属性时,施行类似制度的企业只有“彻底改革”这一条出路。对此,《环球时报》发表了经济学者盘和林的文章,文章在标题中便有力指出:“996”终将也必须成为历史。

  在旗帜鲜明的表态之外,同一篇文章也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了“996”的不可持续性。作者表示:“劳动力市场虽然是生产要素市场,但是它与产品市场一样,同样适用于市场规则,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市场经济,劳动市场同样也要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市场为主,适度干预,是劳动力市场长远发展的保证。”“劳动力市场牵扯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适度的干预。”

  反对“996”,不仅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健康,也是为了让劳动变成一件更有尊严的事。对此,《北京日报》在评论中写道:“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工作已经不仅是‘求生存’,其中既需要对事业的激情,也包括工作的效能、劳动的尊严、休息的质量、权益的保障等多重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明确‘996’违法只是第一步,企业只有以人为本,在制度体系上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诉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绝大多数人反对“996”的同时,确实有一部分劳动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996”并非一无是处。对此,光明网评论员指出,这些“长工时高收入”的人,“较难博得外界同情”。这并非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无权用劳动换取收入,而是因为他们的表态,可能“让更多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存在的‘长工时低收入’这一更为严重的侵犯劳动者权益问题被无端掩盖。”

  最近,“共同富裕”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而“996”问题,也与这件事有关。光明网评论员在文章中指出:“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我们还需要从公平分配这一视角,对以‘996’为代表的超长工作时间制做进一步审视。‘996’工作制在各行业的大行其道,本质上体现的是初次分配有失公平。如果说三次分配建立在高收入群体自愿的基础上,依赖并不具有强约束力的道德,二次分配架构于国家力量之上,做好初次分配则可以实现更加直接、长久且健康的公平分配效果。”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你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周再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44 字。

转载请注明: 生死“996”|媒体札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