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人工窗口,也是保障老人权益

保留人工窗口,也是保障老人权益

医院将保留挂号、缴费、打印结果等人工服务窗口;电信营业厅将保留并完善面对老年人传统线下“面对面”服务模式;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客运场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保留人工服务窗口,鼓励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专用候车区或者绿色通道;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触角,主动上门或者远程办理金融业务。在昨天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部委负责人纷纷表示,将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智能时代到来,智能服务风起云涌,很多单位都大幅减少人工服务窗口。一方面是智能技术在很多方面完全可以替代人工,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服务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可智能服务并不适合所有人,哪怕人机操作再简单,很多老年人都会产生一种面对虚拟世界的距离感和恐惧感。对他们而言,宁肯忍受人工窗口的排队等待,也不愿对着一个高效的机器“指指点点”。“面对面”的服务,不只是一种习惯,更意味着心安。不明白的事情多问上几句、再确认一下,听到服务人员的解答,才觉得心里踏实。

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并不意味着守旧;一味追求智能服务,也未必就是创新。技术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把老年群体排斥在外的智能服务,不是真正的“智”,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在智能时代遭遇种种不便,已经说明,步履蹒跚的老人们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科技进步中逐渐有心无力。2.5亿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之庞大,传统需求之多,不难想象。鼓励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要保留相当规模的传统服务方式,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个“面对面”的服务窗口,未尝不是一条“心贴心”的情感通路。看到熟悉传统服务窗口,老人就知道国家和社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会嫌弃他们、更不会抛弃他们。设置更多的老年人专用窗口,恰恰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传统服务窗口,服务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在逐渐升级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老人上门交医保却不收现金、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等令人寒心的咄咄怪事,不能再出现了。

“绝不能让一位老年人因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人的表态掷地有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真正把老年人的权益放在心上,一定有足够的“智”,为智能时代的老年人赋予更多的“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76 字。

转载请注明: 保留人工窗口,也是保障老人权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