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日,让长三角体会了什么叫“断崖式”降温。与此同时,英国格拉斯哥也在一片湿冷中迎来了又一波降温,让在那里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愁眉不展的各方代表又体会了一阵彻骨的寒意。
环球同此凉热。全球多国气象机构相继发布拉尼娜预警,北半球是否会再度进入冷冬已成为各方共同的关切,尤其是在过冬能源供给引发欧洲普遍焦虑、且乌克兰东部再度爆发激烈冲突的背景下。
双拉尼娜年
寒潮虽每年都有,但今年格外不同。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到冬季发展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3月刚结束一次拉尼娜现象,因此今年还将是个“双拉尼娜年”。
从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看,在多数拉尼娜现象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概率较大。
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多国也发布气象预警,认为今年10月到明年初北半球气温或较往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严寒天气。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近日发布今冬气候展望称,阿拉斯加东南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气温将低于往年平均水平,未来数月内飓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发生几率显著增大。同时,加州和南美地区极端干旱天气发生的几率也将增加,会导致粮食和水电减产风险增加。
日本气象厅最新预警指出,今年秋冬季节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60%,日本11月气温可能低于往年正常水平。韩国气象厅则表示,今年初雪较去年已早了半个月左右,冬季很可能更冷。
天然气疯涨
极端气候现象频发,被认为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对北半球多国来说,怎样熬过又一个可能的严冬是亟需应对的课题。然而,相对于积极应对的亚太国家,同样面临考验的欧洲显得有些笨重和迟钝——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一路疯涨,欧洲多国却在天然气库存跌至历史低点的同时还不忘与俄罗斯打嘴仗。
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10月初已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翻了5倍以上。进入11月,由于天然气大量出口,美国天然气价格也达到多年来最高点。在欧洲,天然气价格在约一年内已飞涨14倍以上,进而推高电价。据德国媒体报道,若以8月能源价格为基础估算,一个普通德国家庭今年的能源支出(包括暖气费、电费和汽油费)预估达到4063欧元,比去年上涨19%。
相较于其他地区,欧洲对天然气价格的变动异常敏感。一方面,在弃核和追求清洁能源的呼声下,核电和煤炭等传统主要能源在欧洲的占比有所下降,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成为德国等国家的主要能源;另一方面,各国先后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管控碳排放量纷纷增加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再加上全球经济逐渐从疫情中复苏,导致天然气供不应求,价格飞涨。
美俄欧博弈
然而,尽管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欧洲深陷能源危机,西方舆论却将矛头对准欧洲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俄罗斯。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天然气及其运输管道被描绘为俄罗斯总统普京挟制和操控欧洲的一张王牌,言下之意无疑是俄罗斯应为欧洲当下的困境负主要责任,美国的天然气则成为欧洲的救命稻草。
实际上,欧美多家专业分析机构指出,天然气价格飞涨是由多个经济基本面决定的,远非单一国家所能操控。普京10月底已作出指示,要求从11月8日起逐步增加对欧洲天然气供应。
颇为微妙的是,在俄欧关系看似缓解之际,乌克兰东部硝烟再起。乌克兰日前高调证实使用无人机对东部亲俄武装发动攻击,引发俄罗斯严重不满。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10月刚刚到访乌克兰,鼓动乌克兰加入北约。之后美军舰机多次进入黑海,制造紧张局势。
尽管俄欧“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已经瓜熟蒂落,但还需要几个月才能投入运营。而乌克兰凭借地缘优势,在俄罗斯对欧洲供气问题上仍有相当的话语权。
美俄欧围绕能源问题的博弈短时间内显然无法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高企的能源价格不仅将让这个严冬的考验格外艰难,还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整体的社会消费能力,其苦果最终只能由各国人民承受。
本报记者 杨一帆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