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着一则“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的网络“梗”爆红,老君山景区由于在金顶平台上吃泡面游客太多,垃圾遍地而意外“走红”。随着舆情的发酵,舆论对游客素质、景区如何整改等话题展开热议。
舆情综述
图:12月1日至12月15日“老君山”热度趋势图
(来源:人民众云)
12月以来,老君山由于优美雪景,热度维持在波动但较高的水平。12月初,老君山雪景视频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走红,不少视频里“网红”们身着汉服,或在山顶吃泡面,“老君山”热度达到次高峰。抖音平台点赞量最高的短视频由账号“暴走兄弟”发布,截至12月15日点赞已超过37.2万。
近日,老君山上遍地泡面碗的情况引起舆论关注。12月14日,老君山景区回应称,景区方面由党员干部组成的突击队沿路检查大环境卫生,山顶商户每家包50米范围内的卫生,给游客营造良好的游览氛围。现已督促山顶各商户立行整改,对于情节严重的实施停业整顿。老君山景区现状受到不少主流媒体关注,舆情热度达到峰值。
传播平台层面,微博是“老君山泡面事件”主要的传播平台。截至12月15日上午,该事件相关的#老君山因泡面走红结果垃圾遍地##景区回应老君山金顶垃圾遍地#分别达到1.5亿、3170.6.万,而由此话题延伸出对于网络“梗”的讨论#老君山变垃圾山怪网络梗吗##如何看待网络梗的错误引导#阅读量也分别超过279.7万和190万。同时,APP新闻客户端和资讯也是重要的传播渠道。
图:12月13日-12月15日“老君山泡面事件”的传播平台
(来源:人民众云)
对于“老君山泡面事件”,除了“泡面”“垃圾”“老君山”等和事件直接相关的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媒体的网民还关注此事件背后的景区管理问题,高频词包括“停业整顿”“整改”“敦促”等。
图:12月13日-12月15日“老君山泡面事件”的高频词
(来源:人民众云)
媒体和网民观点
老君山景区管理仍需提高,“游客太多”不能作为借口。广西新闻网评论员胡辉认为,游客多了不是垃圾遍地的原因,景区应当反思文明引导、警示牌、清洁人员等其他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否到位。同时,重庆新闻华龙网指出,游客乱扔垃圾的行为和违规成本为零的环境有关。景区管理方要及时调整定位和管理方式,可以采取规定景区承载游客流量的上限流、限制景区泡面的销售量或销售其他食品、科学规划游客餐饮场所和划定“禁食”区域等方式。此外,北青网表示,景区和商家一边坐收客流红利,一边吐槽“游客多”“素质低”,未免有点不厚道、不客观。想当好“网红景区”还需实力支撑,需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将限流等措施落到实处。
个别游客素质有待提高。不少网民注意到,高山等特殊自然环境严苛的景区里,清洁工作本身比城市更加困难,因此呼吁游客自备垃圾袋,将产生的垃圾带下山。广西新闻网评论员韩东林认为,一些来打卡的游客只顾品味老君山上的泡面美食,却将垃圾随意丢弃,不但污染了景区环境,更给景区管理工作增加负荷。这是“吃了泡面,丢了颜面”的不文明之举,游客既要有“品味”更要有“品位”。
如何看待网络“梗”对游客行为的影响引发关注。@中国新闻周刊发起的微博网络投票中,多数网民认为“游客素质需提升,不能怪网络梗”。但也有网民指出,网络“梗”如果导向不正,从众心理作祟将引发跟风效仿,会带来不良示范效应。红星新闻网认为,老君山危机存在个体游客素质差的情况,但不止于此。当“老君山上吃泡面”变成类似行为艺术一样的集体行为,个体的素质和行为逻辑就可能被“淹没”。平时注重文明的游客,如果看到大家都是当场吃、吃完就走,可能也就随大流,甚至以为这是吃泡面打卡的“标准流程”。
舆情点评
除了针对老君山事件本身,此事件还引发了网民对#网红景点值得去吗#的热议,提醒“网红”景区应注重研判和处理风险。
一方面,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不少“网红”景区通常在短期内迅速“火爆”,其本身应该对游客大量涌入有预判并采取行动。以老君山景点为例,由于“泡面梗”在短视频平台火爆,提前投放更多人力,并安置更多垃圾桶、宣传引导牌等应该在管理者的考虑范围内。面对此类问题,“网红”景区可以考虑结合大数据和管理经验,预先研判游客数量,相应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备,并针对潜在的不文明行为安置警示设施、出台惩罚办法
另一方面“网红”景区在营销过程中,应注重宣传的内容和潜在风险。此次事件中,泡面是一种难以处理的垃圾,让游客将泡面碗带下山存在操作性难题,此类具有潜在风险的“广告”是否值得宣传,景区应当慎重考虑。同时,尽管景区表示未参与到该网络“梗”的宣传中,如果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网红”自发作出此类宣传,景区也可以考虑通过微博等官方渠道对市民进行合理引导。景区在费尽功夫引流的同时,更要思考景区本身的承受能力,推广不宜“用力过猛”,不要让流量反而成了负担,给游客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成为永久“负面教材”
同时,“网红”景区想要“长红”,还需从根本上提高服务和管理能力。景点被炒作起来就可能引人蜂拥而至,导致景区不堪重负甚至遭到破坏。此前,重庆洪崖洞在国庆期间一下子涌入游客近80万人,出现了严重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杭州的滨江公园的粉黛草“花海”曾因变成“网红打卡地”,遭到游客踩踏而被迫提前割掉。@财经网关于“你觉得网红景点都值得去吗?”的投票中,不少网民反思是否只有“网红景点”才是出路。有网民指出,由于“网红”景点频频“翻车”,反而成为“避雷指南”。短暂的“网红”可以帮助景区引流,但并非出路。景区想要“长红”,还是应在充分考虑其基础设施和人员的基础上,对管理和服务水平稳扎稳打
此外,景区管理者在巧用流量、善用流量的方面更应该下功夫。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在全国层面推广垃圾分类制度也势在必行,不少民众对于垃圾分类已经有了基本认知和支持态度。在此次事件中,老君山景区如果提供干湿分类的垃圾桶,既有一定程度的群众基础,又有助于推广环保意识和响应国家号召,可以由此打造出正面的宣传效果,这也是一种善用流量的方法。
(人民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